凌晨五点半,手机突然震动,把脸震得生疼,醒来一看,是张强发来的信息,说:“老林,情况紧急!我妈心脏突然不舒服,此刻在市一院挂号处,队伍排得像过年一样长……”我立刻跳起来,这个钟点,医院里最熟门熟路的人李姐,应该已经上班了。
张强和我曾是大学同学,他如今经营一家小饭馆,每天都非常忙碌。上个月他曾说过,父母年纪大了,去医院看病比做买卖还辛苦。他提到提前两个小时去排队,都难以抢到专家的号,即便挂上了号,也找不到要去的具体科室。今天他算是走了好运,正好碰上了导医李姐在上班。导医的上下班时间是几点? 这问题我上个月陪张强来挂号时也算彻底摸清了里头门道。
李姐的名字是李善华,她在消化科的门诊引导病人已经八个年头了。打电话过去,就能听见血压计充气时发出的持续声响。“请你的朋友到门诊大楼前端的接待处,我刚刚换上了工作服。”她说话很快,但态度让人感觉很放心,“今天‘杨柳’台风要登陆,咱们科室提前半小时开始工作,现在已经有三个护士在分诊台准备就绪了。”
到达医院时,张强正紧紧握着病历册来回走动,他母亲脸色苍白地倚在椅子上。李姐已经端来一杯热水递给她,说:“阿姨先喝点水,我已经用自助机预约了专家号,王主任七点五十到诊室,我们先去三楼心电图室做个加急检查。”她一边说着,一边在手机上展示出建筑的楼层平面图,特别标明了洗手间和等候处的热水供应点,从那里乘坐直梯最为便捷,抵达后从电梯出来向左数第三个门便是,治疗结束后可以直接上到二楼203号诊室找她。
看到李姐穿着防滑鞋在人群中来回走动,我就想到张强前几天抱怨的“排队挂号要三小时导医的上下班时间,医生看诊才五分钟”。他当时不清楚,其实导医台从早上六点半就开始有人引导登记,VIP诊室的导医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但普通门诊大厅的流动导医需要忙到晚上八点急诊忙完才换班。在遇到类似狂风暴雨的坏天气时,包括“杨柳”在内,所有负责引导就诊的人员都必须待在岗位上,直至最后一位就诊者离开。
九点多的时候导医的上下班时间,王主任的诊疗室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队伍排得老长。李姐手持扩音设备试图维持秩序,不料有个抱着孩子的家长冲上来,焦急地喊道:"护士!我们急诊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了!"李姐迅速查看孩子的病情,随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引导人员,请您跟我走——今天儿科急诊病人确实多,不过3号诊室刚好空闲下来,我已经安排优先为您服务了。他回过头来,还对后面等候的人交代说:请耐心等待,由于台风天气导致来就诊的人特别多,医院临时增加了两位引导人员,缴费凭证上印有本人的分机号码,如果对来院路线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拨打电话询问。
正午十二点半时分,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输液室里,等候的家属大多浑身湿透,李姐正帮一位老人家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她解释说,导医台实行早中晚轮班制,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为早班,下午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为晚班。她把热好的饭菜递给老人,护目镜遮挡下的双眼布满血丝。由于遇到台风这种紧急状况,大家都会主动留下来加班。上个月,一名儿童在医院走失了,我们班六个人连续寻找了将近两个小时,交接工作之后,又重新调整了医院内所有的指示牌。
下午三点,张强搀扶着刚做完检查的母亲离开诊室,手里紧握着李姐递来的纸条,纸条上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注明了取药窗口的位置、缴费的具体时间以及下次复查需要留意的事项。雨势减弱,医院大厅的广播响起,一位温和的女士说道:“各位病患,学雷锋服务点的引导人员将在晚上八点停止工作,若有需要请到急诊那边咨询……”张强由此想到,原本以为引导员只是简单指引方向,未曾料到他们如同医院里的全方位照顾者,帮忙办理从挂号到取药的各项事务。
返回途中看到报道,风灾“杨柳”正袭击海边城镇,不少医疗单位已经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我由此联想到李姐的证件,那个磨损严重的套子里面,如果凑近观察,能发现夹着工作安排,其中白班的时间段用红色水笔标注为“恶劣天气下早上六点准时上班”。可能对不少病患而言,导诊最感人的并非周全妥帖的引导,而是每逢风雨交加,总有些身影在你心神不定时,仅用一声“这边走”,便点亮了医院清冷的过道。
下次家中长辈需要就医,可以提前前往医院前台,那些早上七点就忙碌起来的工作人员,可能比任何导向工具都更加准确。导医的上下班时间有规律吗?重要的信息蕴含在每家医疗机构的清晨六点半亮起的引导灯光之中,也体现在他们手机时刻保持开启应答的状态上。倘若你身边也有这样不辞辛劳工作在医疗前线的工作人员,不妨在得到他们提供的水和指引时,多表达一份感激之情——毕竟,他们付出额外劳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病患感到最可靠的慰藉。请对这篇文章给予关注和保存,分享给需要频繁前往医疗机构探望的家人,以便让更多人了解何时可以寻求这些工作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