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设想过,医院里最先接触病人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表现方式会对病人产生什么作用?张先生的遭遇也许可以提供启示。我的朋友老张,在市里最大的医院担任导医团队负责人将近八年,最近却为某件状况心神不宁,难以入眠。上个礼拜初的一天,一位女士手拿登记表在大堂来回走动,老张没留意她紧锁的眉头,便随意应和道“往三楼左面走就能找到”,没想到对方的爱人立刻向院长室反映情况,指责他“性情冷淡,完全不体谅他人”。
导医礼仪培训有必要吗?
老张因此感到很不舒服,不过更让他烦恼的是科室里新来的小李。这个年轻女孩刚到的时候,有一次为老人指引方向,手指竟然直接碰到了对方的病历上,同时还催促着“快点快点,后面的人等着呢”。老张由此琢磨,是不是大家普遍认为“导医”的工作就是充当“活地图”?其实专业的导医规矩,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关键得多。
导医礼仪培训学什么内容?
就说上个月部门举办的那次服务规范学习,讲师的一番话让老张一直记在心里:“你们是病患踏入大门后遇到的第一抹亮色。”学习过程中提到,咨询接待人员的体态要“似松树般挺拔却无拘束”,谈吐需“如和风掠过水面”,既清楚又温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步微笑守则”——只要病患进入视线,就要自觉露出笑容,这比板着脸指引要让人感觉温暖许多。
导医礼仪如何提升服务质量?
培训结束没过多久,老张就碰到了一个真正的难题。那天下午人特别多,一位阿姨抱着孩子来急诊,急得满头大汗,嘴里不停地问“怎么办,孩子烧得非常严重”。以前导医礼仪培训,老张可能会直接就告诉阿姨去二楼的儿科。但这次他记起了培训时讲到的“先表示理解再提供方向”,于是赶紧走上前,接过了阿姨手里的包,小声说:“您不用着急,我带您走快速通道,孩子现在体温多少度?”
阿姨在路上不停道谢,后来特意到护士处称赞那个戴眼镜的工作人员,说他比自己的亲人更有耐心。老张听了心里特别高兴,果然,一句得体的话加上周到的行为导医礼仪培训,真能让心烦的家属情绪稳定下来。这不就是“顾客把日料套餐误认为自助餐花费四千多元”事件的反面例子吗?要是当时多些耐心说明情况,也许就能减少很多误会。
导医礼仪培训后有哪些变化?
如今科室里的风气大不相同。小李遇见腿脚有难处的老人,总是乐意俯身交谈,引导时手掌向上示意,这种体态远比直指他人来得和善。先前有媒体记者来院进行报道,恰巧记录了新入职的实习生小王,面带微笑协助拄着拐杖的老者推行轮椅的场景,那张影像最终被医院官方平台刊登,收获了极高的关注。
导医礼仪对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大吗?
老张现在经常对刚入职的同事讲,导诊台不只是个简单的询问点,而是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有时候病人带着疾病和担忧来,一句“您请讲”、一个真诚的笑容,就能缓解很多不安。这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时注重的,优质的服务让人感觉舒适,导诊人员如果再注重礼貌,病人的看病过程也会更平顺些。
其实医院以外,各行各业都有不明的规矩需要我们掌握。老张他们的事情如果让你有所领悟,记得点个赞并且保存下来,也发给身边需要的人了解了解。你们还遇到过哪些让人感动的行为?到留言区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