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不少病号都在称赞医台的小王特别周到,说她如同拥有“路线图”,不论多么偏僻的诊室都能引导得明明白白。其实三个月前,她几乎要被指责压垮,这事还要从那篇“带着两个孩子躲雨被保安驱赶”的报道说起。
导医每天面对啥?
小王在市三甲医院导医台任职,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导医岗位制度和职责,下午五点下班,期间一直站着为病人提供咨询。上个月遇到暴雨天气,门诊大厅里聚集了许多为避雨而来的家属。其中一位大妈抱着孩子,因为孩子发高烧而浑身颤抖,她焦急地询问:“儿科诊室怎么走?”小王正准备回答,旁边突然爆发了争执——两位家长因为争夺座位而互相推搡,导致雨伞打翻,水渍洒了一地。那天她不得不一边维持现场秩序,一边引导病人前往相应的诊室,以至于连午饭都没时间吃,等到下班时,嗓子已经沙哑得无法正常说话。
按制度做事会挨骂吗?
最让她感到困惑的是人流量特别大的时段。有一次,一位老人没有提前登记就强行进入专家诊室,她按照规定说明“必须先办理挂号手续”,没想到老人立刻生气地敲桌子:“你们定的这些规矩就是故意为难人!”她心里难受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这时护士长刘大姐走了过来帮忙,说:“您瞧,我教您用机器自助挂号,速度比在窗口排队还快。”后来刘大姐私下跟她讲:“规定是为了保障安全,但病人真正需要的还是能解决实际困难的途径。”
背熟科室分布图就够了?
为了不再犹豫不决,小王自己掏钱印了整栋楼的结构图,连保洁人员都打趣她“比当班护士还明白消防器材的安放点”。可上周又出了状况——一位女士拿着检查报告询问:“先前医生指示去‘放射室’,如今单据上注明‘医学影像室’,是不是地址变动了?”她一时语塞的当口,邻近的病患提示:“就在旧楼三层的那个,名称改过了。””原来医院上个月更新了科室名称,她的“旧地图”差点耽误事。
受委屈了怎么调整心态?
最近有个关于女子受伤部位感觉发霉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小王从中得到了启发:医院的工作人员不仅应该提供方向指引,还应该扮演起“健康警报员”的角色。她上周遇到一位肚子疼的大叔,自称是老毛病,但小王注意到他脸色苍白,于是坚持为他测量了血压,结果显示为180/100。她立即联系了急诊科,医生后来表示如果再晚一点,这位大叔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那天,大叔的家人送来一面锦旗,她看着旗上写着“危急关头给予帮助”的那几个字,忽然觉得,之前承受的所有指责都没有白费。
小王如今是导医团队里的专家,对各个科室都很熟悉,总能准确指引方向,还会主动告知老年访客下午三点抽血前需要禁食,也会通知准妈妈二楼的饮水机提供免费服务导医岗位制度和职责,她说:规矩是固定的,人情要变通——医院走廊上的标语说得对:偶尔能治病,多数时候给予支持,一直都在提供关怀。
要是觉得这个“医院首个岗位”的经历对你有用,就请动动手指点个赞,把它加入你的收藏,再分享给身边那些需要就医参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