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常常发出叹气声,一问之下才明白,他的女儿在医院从事引导服务,上周因为一句不当的回应几乎收到投诉——有位病患询问“CT室为何离家那么远”,女孩回答“本院的安排就是如此”,老人家因此勃然大怒。老张为此十分苦恼,不停地抓着头发,这让我想起了六个月前同样承受巨大压力的伙伴小林。
小林在市中心医院导医台工作了三年,去年冬天她几乎要离开那里了。那天她负责早班,走廊里聚集了许多来挂号的人,有个抱着孩子的母亲非常着急,不停地跺脚说:“我的孩子发高烧到四十度,能不能优先处理?”小林按照规定说明“需要排队”,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一位老先生责备了:“你们的服务怎么这么差!”上午她被连续抱怨了三次,回到家后她哭着表示以后再也不想继续工作了。
导医说什么容易引冲突?
后来才明白,许多导诊人员的问题出在沟通技巧上。就像上个月网络热议的“胖东来货车司机休息室事件”所引发的思考——服务领域竞争的最终较量,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导诊台每天要接待成百上千心怀忐忑的访客,一句生硬的“不清楚”“按程序办”,就好比引爆情绪炸弹的导火索。小林谈到她所了解情况最糟糕的一起,是她的一个同事,在对待病人时,说了句“这点疼痛稍微忍耐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紧接着导医接待话术,病人的家属就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导诊话术怎么说到患者心坎里?
事情的转折点是在今年春天,院里邀请了三甲医院的客户服务主管来授课,小林拿回了本笔记,里面写满了沟通技巧的模板。比如碰上有人加塞,不能光回个“不可以”,得先体谅再提办法:那人孩子发这么烫肯定很不舒服(体会感受),您先到急诊那边去测下体温,要是到38.5度以上就给你优先看病(说明方法),我帮你照看这边队伍,等下好再唤您(保证回应)?她上次运用这个方法,成功使一位糖尿病患者平静下来,那位老先生随后特意前往咨询接待处,送来一面表彰旗帜,表示就因为她的那些话,他心里的不快情绪缓解了大半。
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应对顾客投诉的方式。前些日子有位老奶奶说等检查单等了两小时,小林没有马上说明设备出了问题,而是先端来一杯热水给老人喝,同时轻声安抚她先把手焐热。她接着说已经向检查部门了解过,设备大概十分钟后就能修好。如果老人觉得疲惫,诊室旁边的休息区有提供按摩设备可以休息一下。阿姨喝完水后,怒气减轻了许多,接着她添加了小林的联系方式,表示今后看病需要时,就找她进行咨询。
老导医不外传的沟通技巧
小林如今在科室里很出名,连保安大哥都来问她意见导医接待话术,因为上次门诊楼外面施工时,有病人觉得路不好走,她几句话就让人安心了,说三天后这条路就能正常使用了,建议从住院部那边的门走更方便,还主动画了张简易地图给对方看。这件事让我想起,有位中科院的博士选择离开工作岗位,转而去经营一家民宿,据说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四百万元。无论从事哪个领域,只要真正理解了人们的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上个月,科室进行了评估,小林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获得了全院最高的分数。医院领导在集会上表扬了她,强调导医台代表了医院形象,服务态度是关键,而恰当的沟通方式才是根本。如今,小林在指导新同事时,经常提到,他们每天所说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为患者心中的“担忧秤”增加砝码——增加理解,提供解决方案,传递关怀,这样秤就会向信赖的方向移动。
归根结底,引导病人的沟通技巧真的有什么诀窍吗?其实只是把“应当如何”换成“我可以为您怎样”,把生硬的规则变成充满人情味的引导。就像那位送锦旗的老先生所言:来到医院不担心路途遥远,就怕心里感到不安。多一句体贴的话语能温暖人心,这比什么都重要。把这个内容分享给周围从事服务行业的朋友,也许能让他们少经历一些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