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顶级医院遇到老张忙碌的身影,他穿梭于挂号窗口和诊室走廊之间,总能看到他踩着脚尖在人潮中穿行的样子。他经常比喻自己从事导医工作就像走钢丝,一边是病人的焦虑,另一边是科室的规定,脚下还要小心各种就医的误区。上个月发生的某件事,让我对这位每天口头禅都是“别急,我来帮您”的固执老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天早上七点半刚过,301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已经挤满了人。老张帮一位大妈拿到了预约号,这时他注意到导诊台前有个穿碎花裙的年轻女子,她正抱着孩子焦急地跺脚,孩子的哭声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回荡,显得格外刺耳。"孩子吃下去就吐,吐了又吃,已经持续了三天,给他喂药也还是吐,体温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女子一口气说了二十个字,声音急促得像连珠炮,她半截胳膊无力地垂在空中,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奶渍。老张想起了最近听闻的一则新闻,说是有个女子点了100份三文鱼,吃了又吐,吐了又吃,这让他感到很不寻常。
老张弯腰拾起地上的病历本,轻轻展开那泛黄的纸张,上面布满了反复涂改的痕迹。他手持颞动脉温度计,目光扫过,38.7℃的高温数字显得格外醒目:"这孩子呕吐得厉害,得赶紧查血气,内科楼往右转就是抢救室!"女子怀抱孩子,急匆匆地向外跑去,衣角不小心碰倒了旁边一排防疫手消液。地面上,不锈钢瓶正跳着探戈,老张心里不禁嘀咕起来:现在最要紧的,不是纠结要不要挂专家号,若是再拖延下去,恐怕会因脱水而休克。
中午轮岗时分,负责收费的小姑娘慌慌张张地跑来,口中急促地说:"张师傅,您得帮帮忙!有一位老爷子坚称您推荐的药品价格高昂,是进口的,他坚持在购买之前要咨询专业人士,认为即便咨询医院也不能保证药效,这就像某些网红推销的商品无法保证质量一样。之前不是有个网红自曝一天带货2.3亿,结果却患上了焦虑症吗?"老张手持筷子,快步走向走廊,一瞧,只见那位身穿灰色夹克的老人正激动地挥舞着处方笺,大声喊道:“这导医推荐的药,肯定有回扣!”
他并未急于辩解,而是接过那份标注着“盐酸氨溴索”的药方本,翻到药品价格那一页——28.5元的价格清晰可见。他问:“大爷导医格言,您注意到小数点有变动吗?”他接着说:“如果药房的标价比病历本上的还贵,我现在就带您去院长办公室喝杯茶。”说完,他撕下一颗薄荷糖,放在轮椅的扶手上,“您支气管炎咳嗽得连裤子都尿湿了,如果我真的想要回扣,干嘛不推荐雾化泵,而要推荐糖浆?”老人嘴中含着糖果,含混不清地嘟囔着,电视里播放的内容太虚假了……当薄荷的清凉感在喉咙中扩散开来,他最终还是低下了眼帘。
那最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在一场暴雨的夜晚。急诊室的大厅里,突然掀起了一阵骚动,两个身穿夹克的大汉,抬着一辆浸满黑色血液的板车,大声呼喊:"让开!让开!被刺了!(被刺了!这是英文,如果您不清楚其含义,我这里提醒一下。)" —— 老张后来才得知,被刀划伤颈动脉的是一位火锅店的服务员,而玻璃碎片还深深地嵌在了他耳后的软骨里。护士站内警报声此起彼伏,他迅速拿起那面红色的三角分流指示牌,朝着抢救通道奔跑而去,湿透的护士服紧紧贴在脊背上,如同用冰冷的字迹在皮肤上刻下痕迹。
确认伤者血氧回升,转危为安,天边已现鱼肚白。老张正蹲在消防通道吃着凉馒头,手机突然震动,是女儿发来的信息:"爸,您常说导医是医院的第512根肋骨,可我昨天看到有人发帖说,'三甲医院一医生用弓箭射杀流浪猫',这事也挺让人心酸的。"他呼出的白雾在晨曦中凝结成团导医格言,猛然回想起刚进医院时,那位资深护士长轻轻抚摸着导医胸牌,语重心长地教导:民众的健康重于泰山,而我们站在这里,正处在生死的交汇点上。
每次经过住院部的荷花池,总能看到老张领着实习生在修剪那些指示牌——那些被紫藤花环绕的引导标志,每个转弯处都涂着他自创的“导医名言”:比专家号更珍贵的是时间的机会、“把听诊器当作手术刀来使用的人都是无赖”。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每一个宋体字都仿佛在跳跃着温馨的光点。实际上正如老张所言,真正的医疗并非是明星通过直播售卖口红进行促销活动,而是当咱们普通百姓生病时,能够有一个可以依赖、可以信赖的医生在身边,还有一些像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它们也渴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仅仅想要安安稳稳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却并非易事。老张表示,若问他们导医这一职业追求的是什么?他在玻璃的映照中,将摔倒的孩子小心地扶起,送上了体重秤——他那只涂抹了碘伏的左手,轻柔地抚慰着孩子微微颤抖的脚踝,宛如捧着秋季香山的一座山峰。若你身边有像老张这样的医生,别忘了为他们点赞,也可以讲述一下你们的故事,别忘了关注那些多年来守护我们健康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