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私底下向我咨询,非医学背景的人是否能够从事导医工作。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林的经历。她去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竟然在一家三甲医院的导医岗位上扎下了根。如今提及那段跨专业的工作经历,她总是笑着说,自己是在破解误解的困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导医岗只招医学生吗?——那时候,小林最大的担忧就是投递简历。2023年11月,她无意间看到了市中心医院发布的招聘信息,上面写着“医学相关专业优先”,旁边还附有一个括号,里面写着“有服务类工作经验者可适当放宽条件”。这个“适当放宽”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让曾在旅行社担任两年前台工作的她,带着一丝侥幸心理,决定尝试投递简历。面试当天,HR开口便说:“我们原本打算招聘护理专业的,不过你的简历上提到曾带领老年旅游团,并且懂得使用急救包,还曾协助处理过游客的突发低血糖情况——这些技能显然比单纯记住解剖学名词更有实际意义。”
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小林的医学知识不足之处便显现出来。一位大爷拿着脑部CT片子询问她:“左侧基底节区有没有出现腔隙性梗死,情况严重吗?”她犹豫不决,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只能满脸通红地指引大爷去神经内科寻求帮助。晚上回到家导医必须是学医的么,她拿出了《医院分科速查手册》,将常见疾病与相应的科室整理成了表格。深夜两点,她还在床头贴上了便签提醒自己:“高血压要去看心内科,糖尿病得找内分泌科,可别把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弄混淆了!”最令人尴尬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询问是否需要挂急诊,她依稀记得护士手册中提到38.5度以上需提高警惕,但她却忘记了询问孩子的月龄——后来她才了解到,新生儿的处理原则与幼儿截然不同。
非医学生怎么补医学知识?小林运用的是“场景化记忆法”。她注意到,在导医台,常见的三大问题包括:病人找不到检查科室(比如,CT室到底位于二楼还是超声科在三楼)、看不懂检验报告上的指标(比如,血小板偏低具体意味着什么)、以及预约系统操作上遇到困难。她周末亲自走遍医院每一层,亲手绘制了标注卫生间位置的《就诊路线图》;对于第二类,她不惧尴尬地向化验科的护士请教,获得了《血常规指标通俗解读》,并将“中性粒细胞比率上升意味着细菌感染”这样的实用信息记在了工作牌的背面;至于第三类,她运用了作为旅游顾问时培养出的耐心——在帮助老花眼老人扫码预约时遇到系统故障,她想起了去年带领夕阳红团队抢购火车票的经历导医必须是学医的么,一边安慰他们“别急,就像抢春运票一样”,一边熟练地切换4G信号重新加载。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的一个早晨。那天暴雨倾盆,恰遇中央气象台三预警齐发恶劣的天气笼罩,医院走廊里挤满了躲避雨水的患者亲属,三楼的输液室里突然响起一声惊叫。小林急忙拿着备用的医疗急救包奔了过去,只见一位大叔捂着胸口,蹲在地上,汗水直冒。她回想起之前岗前培训中学到的“胸痛三原则”——通用、变通、畅通,于是她一边指挥围观的人散开以保持空气的流通,一边通过对讲机紧急联系心内科的值班医生,同时请护士过来测量血压——这些操作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实习生还要迅速,后来她才了解到那位大叔当时正出现急性心梗的先兆。事后,科长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上周的新闻里提到,有一家医院的导医因为延误了抢救时间,这事让我印象深刻。而你,倒是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记住了知识点固然重要,但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更加珍贵。”
小林在带新实习生时,总会拿出那本厚重的台账。台账里记录了她绘制的诊室布局漫画、患者咨询次数统计表,还有一份“识别黄牛话术指南”。上个月,一名中介拿着假预约单到导医台盖章,她凭借经验迅速识破,“这就像辨别旅游假合同,只需观察公章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预约编码格式是否规范即可”。上月医院举行“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她得票位居第二。在表彰大会上,主任这样评价道:“医学知识固然重要,但那份将游客视如家人的热心,才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指南针。”
有人可能认为导医只是个询问路线和收费的简单工作,然而当你看到小林在凌晨时分帮助流浪者联系救助站,用三种方言安抚焦急的家属,还将科室电话设置为快捷拨号以便老年人咨询,你就会领悟到:医院不仅需要懂得“血压计怎么操作”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那些懂得“如何握住患者的手,告诉他们‘我带您去’”的充满温情的人。若你打算尝试成为导医,不妨自问:假使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在慌乱中将医保卡遗失于卫生间,你将选择避而远之还是如同救助落水者般伸出援手?这样的选择或许比你的毕业证书更具价值。若觉得小林的故事对你有所启发,请点赞支持,如有关于导医工作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下期为您分享“医院导医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