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陪家里的老人去医院,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说导医是医院里的“活地图”。每次看到门诊大厅里那些身穿蓝色马甲的导医员在人群中忙碌穿梭,我就会想起去年朋友小林在省医急诊科遇到的一件事——要不是有那位名叫李玉的导医,他父亲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凌晨急诊如何找到救命通道?
去年冬夜,一个星期天的凌晨三点,小林的父亲突然感到胸口闷痛,晕倒在地。他被紧急送往省医院的急诊科赞美导医,当时大厅里人声鼎沸,值班医生正被四五个急症患者团团围住。58岁的老王脸色发紫,冷汗淋漓,小林手拿病历本,在挂号机前排到了第七位,焦急地不停地跺着脚。
家属们请保持冷静,李玉穿着蓝马甲,头戴帽子,急忙来到他身旁,她迅速地在自助机上操作了几下,说道:“有高血压病史,并且持续出现胸痛症状,这些情况都符合优先就诊的标准。”话音刚落,预检单在三秒内就打印出来了,她拉着小林急忙朝着第三诊室跑去:“王医生,这里有一位新来的胸痛患者,血压是160/95,心率110次每分钟!”小林注意到,就在父亲被安置到抢救床上并连接监护仪的那一刻,她看到了那位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发现她的制服第二颗纽扣已经松开了。
为什么导医总能提前半小时预知风险?
后来我才了解到,李玉那天晚上值班,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她总是随身携带三支笔和一叠便签纸,帮助那些不识字的老人写明楼层和诊室位置,为听力不佳的患者绘制「取药路线图」,并且还要记住哪个时间段CT室的排队人数最少。当小林取完药回来时,他看到李玉正蹲在角落里帮一位农村的大伯粘贴撕碎的检验单,“这张发票需要保留以备报销,您别着急,我会帮您一张张拼好的。”
医院现在正推广智能医疗服务,即便是复杂的APP,他们也能迅速计算出就医的最佳路径:内科楼的电梯在早上7:45时最为拥挤,而选择儿科外的楼梯则更为快捷;检验科的21号窗口在10点之后人会比较少,因此在抽血前,可以先在二楼连廊里静坐三分钟。这些手写的、贴在科室门口的“就医小贴士”,相较于墙上的电子屏幕,实用性要强得多。
她们化解过怎么的奇葩求助?
上周陪同母亲去做了复查赞美导医,恰巧在便民服务台遇到了李玉。她刚刚摘掉了那双贴满创可贴的手掌防护罩——前一天,有家属情绪失控,不小心摔碎了水杯,她为了安抚受惊哭泣的孩子,不慎划伤了手。现在她的左手还包着绷带,但工作时的状态却像是装了弹簧,活力十足:「张主任今天暂停了门诊,改到了明天上午」「发热的患者请不要去普通门诊,沿着回廊直走,左拐就有专门的区域」......
那天暴雨倾盆,她撑着一把大伞,在门诊楼前来回接送病人,裤腿早已湿透,但她却笑得开心:「这雨势真像开封三十年前的那场暴雨!瞧,我的鞋里都能养鱼了。」后来护士告诉我,她家住在医院后街那条老巷子里,那天早上她趟着齐小腿深的水来上班,竟然还带了三双袜子。
或许正如李玉胸牌背后所写的那样:导医虽非名医,却愿成为每位患者迈向健康的起点。下次路过医院服务台时,不妨留意那些额头渗汗的蓝马甲,她们口袋里揣着的,不仅是便签纸,更是将医院寒意驱散的温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