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将向您介绍一位导医朋友,他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日常工作里协助患者克服困难,这个故事或许能帮助您对导医这一岗位的专业性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晓琳是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市中心医院担任导医已有五年。每天,她身着天蓝色的工作服,站在大厅的咨询台前,面对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患者和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就在上个月的一个清晨,一位满头大汗的父亲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冲进了医院,他拿出手机翻拍的病历单,口中轻声念叨着:“得挂儿科专家的号。”
导医如何帮挂专家号
七点半刚过,儿科专家的号源已经一抢而空。晓琳看到婴儿的额头布满了红斑,父亲表示孩子已经发烧两天了。她立刻启动了紧急加号程序。她一边通过无线电联系儿科护士长寻求协助,一边指导家长填写紧急就诊申请表。半小时后,当家长抱着孩子急匆匆地冲进诊室,她则默默地在一旁将备好的温水及一次性防护手套放在了候诊椅上。
导医台常常遇到这类紧急状况。记得上周三的下午,一位老人不慎将干燥剂误当成了药物,给只有4个月大的宝宝喂食。孩子的父母抱着孩子,含泪急忙赶到医院。晓琳立刻推着平车,一边奔跑一边通过对讲机与急诊抢救室取得联系,同时她还询问了宝宝服药的具体时间和剂量。这些关键信息在赶往医院的途中就被及时传递给了医生,为抢救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
导医怎么处理突发情况
许多人认为导医只是带路的服务员,但实际上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晓琳的手机里记录了医院32个科室的主治方向,她能够准确地区分心内科和心外科的诊疗重点,甚至能指导糖尿病患者去内分泌科找哪位医生就诊。上个月门诊楼的电梯出了问题,她成功引导一位使用轮椅的患者通过消防通道安全转移,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她还实时播报了各楼层的拥堵情况。
上月,医院启动了“优化就医流程”的专项活动,晓琳提出的“三色指引胸牌”计划得到了认可。红色标记用于提示行动不便的病人,安保人员会主动提供帮助;蓝色则标识老年患者,自助服务机旁总会有志愿者进行指引。这项计划实施的第一周,门诊二楼的投诉数量就减少了40%。
导医需要懂哪些知识
导医台的电话铃仿佛永不停歇,平均每小时会响起28次。晓琳回忆起有一次导医的专业,她连续接听了十六通电话,询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社保卡密码输入错误三次该如何处理?”面对这些问题,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反而精心制作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并将其贴在每个自助窗口的外侧。从那以后,她每天至少能减少50个类似问题的回答。她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导医的专业,一边说道。
每次走过走廊,看到她设计的那些指引牌,晓琳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喜悦。这位身材瘦削的姑娘,竟能一口报出医院里208个卫生间的具体位置,她还清楚哪个饮水机的水温最适宜冲泡奶粉,甚至还能记起住院部七楼有一位独居老人,每天下午三点都会等待家人送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医院里最温馨的画面。
在医院里,若你瞧见系着“多问一句”绶带的导医,可别急于离开,他们电脑旁边的便签上,或许记录着你不曾知晓的就诊小窍门。不妨多留意一下,点赞并收藏,让更多的人发现医疗一线那些默默奉献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