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导医做错一步,差点耽误大姨急救怎么办
李明在市中心医院门诊做引导工作已经三年了,他见过天还没亮就排队的老年妇女,也碰到过抱着孩子哭得厉害的年轻母亲,不过前天发生的“鸡蛋事件”,让他彻底弄懂了引导工作的各个环节。
按照惯例,清晨七点五十医院导医工作流程,李明穿上工作服,来到医院大厅的咨询台前。电子显示屏刚刚开启,自动叫号设备后面就响起喧哗声——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性捂着胸口趴在地上,她的女儿小王焦急地不停跺脚:“医生?快请医生来!我母亲血糖突然升高了!”
李明心里猛地一沉。记得导诊培训时反复叮嘱,胸痛必须先排除心脑血管急症。他急忙推来平车,一边问病史,一边问道:“大姨您平时抽烟吗?血糖怎么样?胸痛有多久了?”小王说不清楚,只是反复说“凌晨没吃到鸡蛋,一赌气就肚子疼…”
这个事去年在抖音上看过——大连那个“嫌弃没吃到鸡蛋的男人”,由于早餐没有鸡蛋和妻子发生争执最终离婚,当时当作段子看,不曾想遇到了真人。李明调整好情绪,依照规定开启紧急通道:先测量血压和血糖,小李把心电图仪器送到三号诊室,周护士联系心脏内科准备床位。
八点零三分,监测仪上标明出现了房室早搏情况。八点零五分,心内科刘主任赶了过来,注意到大姨的嘴唇呈现暗紫色,马上决定进行急诊造影检查。据了解,倘若再耽搁十分钟,就有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站在急救复苏室外,小王含着泪水递上锦旗,说道:“我之前误解了您…那时我正批评我妈偏食,却忽略了您强调的‘紧急情况要先观察身体反应’…”
这件事让李明回想起刚到岗时的情景。有一次他发现急诊等候区挤满了人,便把体温没到38.5度的孩童都引导去发热诊室,不料其中有个孩子突然发作晕厥——事后查明那个孩子有癫痫病史。如今他归纳出“三项排查原则”:先看神态(如果面容痛苦就立刻优先处理),再察行姿(一旦发现偏瘫步态就立刻送绿色通道),最后检药品(一旦发现硝酸甘油就主动联系心内科)。
上周导医团队考核,一位新员工询问“步骤繁杂如何记忆”。李明指向公示栏上的文字:“并非死记硬背程序,而是将每位病患视作亲人对待。譬如那位陪父亲锻炼并助其减重三十斤的女儿,我们须将病人的轻微不适认真对待。”
医院最近进行了智慧导诊的改进,自助设备上可以刷社保卡查询病历,可李明却总在人工窗口多耗费半小时。他表示,有回凌晨遇到一位老人用存折来挂号,机器却无法识别。他认为,有些传统做法有时比先进技术更能给人带来关怀。
李明现在指导学生,主要传授两个要点,危急状况下优先关注生命体征,面对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医院导医工作流程,送上水杯往往比照本宣科更有效果。倘若您在本院就诊,若遇到身穿蓝色制服、口袋里经常装着清凉糖的工作人员,很可能就是他。
要是觉得引导服务挺有意义,就动动手指收藏一下,下次上医院的时候,别忘了对服务人员道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