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导医台的工作人员看似仅是提供指引,实则他们是患者就医旅程的起始点。我的友人小于在市中心的医院担任导医,她最近向我讲述了她的工作经历,有喜有忧,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以下是她的故事,或许能为那些想要了解导医工作的人提供一些启示。
前台导医主要日常有哪些?
每天不到七点半,她便到岗,首要任务是检查当天门诊医生的出诊安排,并将临时停诊和加号的信息及时更新到叫号系统中。八点刚过,挂号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她站在导诊台旁边,手中紧握着科室分布图。
大爷,您是想咨询胸外科吗?那您得往五楼走,左转之后第三个诊室就是了,现在直接刷一下卡就能等待就诊了。姑娘,别着急,儿科在二楼,您穿过母婴室就能找到了,我这边帮您扫码测个体温。说话的当儿,她还得留心自助机前的情况,时不时地跑过去帮老人家复印身份证。光是指引病人这一项,上午就能走上两万多步
导医还要处理突发情况?
上周三的某天,小于遭遇了一件让她惊吓的事件。那天上午十点多钟,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急匆匆地冲进大厅,放声大哭,声称孩子呼吸困难。她迅速推来急救车,一边安抚着家属前台导医工作内容,一边用对讲机紧急联系急诊室进行抢救,同时让同事引导其他病人绕开拥堵的通道。等到医生接管孩子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心已经全是冷汗。
这种突发情况并不罕见,上周就有一位老人家在取药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她立刻从急救箱中取出糖果,将她搀扶到休息区并给她喂水。“现在每天工作都感觉像是弦紧绷着,生怕错过任何潜在的危险征兆。”小于一边揉着太阳穴前台导医工作内容,一边说道。
导医需要懂医学知识吗?
起初,我对内分泌科和风湿科都感到模糊不清。小于只能无奈地苦笑。刚进单位的时候,她把各科室的常见疾病编成口诀,贴在了办公桌上,比如:“糖尿病患者去内分泌科,膝盖疼痛就去骨关节科……”如今,常常有患者会询问:“我的肩膀抬不起来,该去骨科还是康复科?”她首先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然后详细解释各个科室的诊疗重点。
有一次,一位大叔坚持要去神经外科看失眠,她耐心地劝导道:“您的情况其实更适合去神经内科,那里有专门治疗睡眠障碍的专家。我可以帮您查询并预约时间吗?”最终,大叔拿着挂号单,一边道谢一边说:“这比我家女儿说得还要清楚明白。”
导医会遇到难缠患者吗?
最让人感到心酸的是,上个月那句‘你不过就是个指引方向的人罢了’。小于的声音低沉了一些。那天,一位患者因为排队时间过长而情绪激动,用力拍打导诊台,指责她的态度恶劣。她强忍着泪水道歉,等到对方离开后,才在走廊里偷偷地擦拭了一下脸颊。中午,护士长递给她一杯热牛奶,语重心长地说:“面对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我们应当多些宽容,但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当然有让人感到温馨的时刻,比如上周那场暴雨,就有位阿姨特地给她送来了一双防滑鞋,关切地说:“瞧你天天在湿漉漉的大厅里跑来跑去,可得小心别摔倒了。”还有前些日子,一个小姑娘送了她一幅画,画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感谢导医姐姐,你就像太阳一样温暖。”
导医工作有哪些小技巧?
小于的办公抽屉里存放着多种“宝贝”:创可贴、老花镜、充电宝,甚至还有专为宝宝设计的辅食剪。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焦急地要给婴儿喂食,她便从抽屉里取出这个小剪刀,帮助处理水果泥。看到这一幕,对方既惊讶又充满感激。
她提炼出了“三轻”准则:言语要轻柔、步履要轻盈、操作机器要轻巧。尤其在遭遇上个月那种类似“国外高铁误坐站被误解”的情境时,保持语气平和显得尤为关键。以前,有患者因误会而排队时发怒,我先是向他道歉,然后引导他通过快速通道,结果双方最终都表示了歉意。如今,她的手机备忘录中记录了三十多条沟通技巧,这些都是她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的宝贵经验。
起初我不懂科室的编号,而现在我能够同时应对咨询、平抚情绪、处理紧急情况。小于经常说:“这份工作如同医院中的微小血管,虽不起眼,却紧密联系着患者最真实的需求。”若你身边有从事导医工作的朋友,下次见面时不妨多关心一句“今天辛苦吗”,她们的辛劳都体现在每一个指引的动作中,虽然辛苦却温暖了无数前来就医的人。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记得给予点赞和收藏,并且不妨分享给那些需要了解医院就诊流程的亲朋好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