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身旁有在医院任职的朋友,或许能理解导医这一职位的独特性——他们每日需应对众多焦虑的面容,既要充当指引方向的活地图,还得成为情绪的稳定器。我朋友李梅在市中心医院担任导医已有五年,而最近一次凌晨三点发生的紧急情况,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份工作远非仅仅“指引方向”那么简单。
导医需要懂急救知识吗
上个月12日凌晨两点刚过,急诊室里突然响起了尖锐的哭叫声。李梅刚刚值完夜班,正准备交接班,这时,一对夫妇抱着一个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的男孩匆匆跑进来。“医生!快救救我的儿子!”父亲的声音颤抖着。她后来回忆说,当时她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是去寻找其他人帮忙,而是立刻去触摸孩子的颈动脉,感受搏动——这是医院新近培训的应急处理技能。
导医要协调科室资源?
护士站里,急救推车正在被准备,这时李梅看到值班医生正忙于隔壁抢救一位心梗患者。孩子的体温高达39度8,她判断可能是急性喉炎导致的窒息。她迅速拿起对讲机大声呼喊,同时跑向儿科诊室猛拍门。经过输液室时,她还不忘提醒护士准备好肾上腺素雾化器。事后,儿科主任表示,如果那晚再晚三分钟,孩子可能就会窒息了。
导医需要处理医患矛盾吗
今年夏日,有一件事情让她感到非常不公,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7月20日的上午,一位老人手持CT报告单,却找不到放射科。李梅正指引着说:“请直走,第三个路口就到了。”话音未落,老人的女儿突然用力推开她。“你们医院的设计太糟糕了!要是耽误了我爸的病情,你们要负责!”她尖锐的责问声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她后来告诉我,当时她紧紧抓住导诊台的边缘,手都变得苍白,尽管如此,她还是面带笑容,将他们引导至磁共振室,并协助安排了优先检查。
导医要掌握全院科室布局
上周我拜访了她医院导医工作职责,不幸的是医院正在进行设备更新,导致门诊三楼的超声科临时转移到了住院部。她随身携带了三张手绘地图,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时添加标注。在产科门诊外医院导医工作职责,有一位孕妇怀着大肚子焦急地来回踱步,李梅便拿出笔在纸上画出了最近的便捷通道:“2号电梯下,往左转,能节省四分半钟的时间。”纸上布满了密集的箭头和时间标记,其精确度甚至超过了导航应用。
她常常比喻自己是医院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重大。那天清晨,抢救任务完成后,孩子的父母送来了一面锦旗,旗面上鲜艳的红色底色上,金色的大字写着“热情服务,救命之恩”。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就在男孩的氧气供应稳定下来之后,她依然站在走廊里,帮助那位父亲填写医疗费用的报销单——因为父亲太过悲伤,手颤抖得无法顺利完成签字。
五年来的每个春节她都在岗位上,今年除夕夜,在吃冷饺子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大叔询问“推拿科”,她带着他转了三层楼,最后才发现,原来大叔把“康复理疗科”误听成了“推拿科”。后来,那位大叔感到有些尴尬,硬是塞给她一把瓜子,说道:“姑娘,你可比导航还要可靠!”
医院里导诊台添置了智能问诊机器人,可李梅的微信步数依旧每天超过一万步。她提到,机器人能告知科室的具体位置,却无法准确指出老人膝盖疼痛的具体位置;它能展示医生的排班情况,却无法理解孕妇在挂号时内心那份紧张情绪。这或许就像那位曾经责备过她的阿姨,后来特意送来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说道:“那天我父亲被查出患有肺癌,我真的是慌了神。”
若你再来医院,不妨对那位身着绿色马甲的导医道声感谢。她递给你的,不仅仅是一张科室指引单,还可能是她熬夜记忆的医生专长,或是提前规划好的检查流程;是她帮你向护士要来的热水,更是在你心神不宁时,那双稳稳扶持你、安抚你慌乱情绪的手。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蕴含着她们的专业素养和体贴关怀,正是医院里最温暖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