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疗界的不少朋友都在热议导医的笔试情况,有人觉得它挺容易,也有人觉得挺有难度。我有一位名叫晓雯的朋友,就在上个月刚刚参加了三甲医院导医岗位的笔试。就在考试前一晚,她在朋友圈连发了十几个问号,显得非常焦虑。然而,成绩揭晓后,她竟然考了岗位的第二名。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她这次艰苦的战斗,或许能对正在备考的姑娘们提供一些启示导医笔试,特别是最后30天如何逆袭的小技巧,这些都是容易踩的陷阱。
导医笔试只考医学常识吗?
晓雯原本是社区门诊的导诊人员导医笔试,今年妇女节过后,她下定决心要报考省立医院。起初,她拿着一本《医院护理学基础》埋头苦读了一个月,但在做历年真题时却感到十分惊讶:有30%的题目与医学知识无关,比如“如何安抚门诊患者突发恐慌症”、“轮椅通过自动门时的安全措施”以及“医保电子凭证的绑定流程”等,这些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在书本上仅占了寥寥数行。首次模拟考试她只得到了58分,面对错题本上大量标注着“服务规范”的红叉,她当晚把复习计划表全部撕毁。第二天,她直接前往省医院门诊大厅,一整天都蹲在那里,手里拿着小本本记录着导医台工作人员的真实工作情景:比如如何帮助不识字的老人填写表格,又比如在急诊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时如何一步步进行沟通……这些经历最终成为了她笔试中的加分资本。
笔试前30天怎么提分最有效?
4月10日,晓雯迎来了她真正的转折点。那天,她看到了“外卖小哥王佳皓被北大录取”的消息,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不禁自问:“别人送外卖都能考上北大,我每天坚守岗位八小时背诵题目,还来得及吗?”凌晨两点,她给我发来消息,宣布要启动“人生能得几次搏”的计划。具体操作非常切实: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时背诵《导医服务与沟通技巧》中的话术模板,午餐休息时用手机完成50道关于医疗突发事件处理的习题,下班路上则在脑海中模拟各种场景进行分析,比如思考“若遇到有人手拉手搭建人桥堵塞急诊通道的情况该如何应对”,而这个情景题后来确实在考试中出现了。她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整理成小纸条,然后贴在工位隔断上,这样在取送化验单的时候可以顺便看一下,例如那些总是容易搞混的“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转诊流程区别”这类概念。临近考试的前一周,她的模拟考试成绩已经稳定在85分以上。
晓雯直到走进考场,膝盖上还贴着一张缩印的接诊流程图。发卷子的时候,她发现最后一题,那道20分的案例分析题,考查的正是上周她刚刚整理的“特殊人群引导规范”。这个规范是关于如何帮助视力障碍者使用自助缴费机的。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特意向省医院的前辈请教过的细节:不仅要详细描述操作步骤,还要写明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肢体接触礼仪,比如轻轻触碰肘部而不是搀扶手臂。离开考场后她给我打了电话,语气中带着泪水:"那些在门诊等待时抄录的笔记,竟然全都被派上了用场!"
晓雯正在等待面试通知,桌上堆满了复习资料,高达半米。最上面压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导医笔试旨在选拔那些能够思考的服务人员,而非只会背诵题目的机器。”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局限于导医考试,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也蕴含着类似的道理:考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需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若你周围有正在备考的朋友,何不将晓雯的故事分享给她,或许这些切实可行的经验,能让她避免多走半个月冤枉路。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同时,笔试成功的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独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