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六院东院就诊的话,或许对小王有所了解——他总是一脸笑容地站在门诊大厅的导医台后。上周三的早晨,我找他闲聊,只见他盯着电脑屏幕上不停跳出的预约提醒,连连叹息:“陈哥,你看,今天上午就有17位老人找不到自助挂号机,还有一位阿姨拿错了3号楼的化验单,误跑到2号楼去报销,急得眼泪都出来了。”
六院东院导医日常做什么其实这并非仅仅是提供指引。半年前,小王只是行政科的一名普通办事员,当他首次轮岗至导医台时,便遭遇了一个棘手的状况:王大爷手持心脏科的预约单,在消化内科的门口徘徊,一旁的家属却在玩手机。小王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会盯着叫号。”然而,过了半小时才发现科室弄错了,老人愤怒地捂着胸口大骂:“庸医耽误了我的事。”这让小王感到十分委屈,以至于晚饭都没心情吃。
那天夜晚,他拿出了去年医院发放的《就诊指南手册》,结果发现手册中急诊科的具体位置标注得十分模糊不清。临时起意,我去文具店购置了200张便签纸,现在导医台的每位工作人员都随身携带了印制的“科室分布简笔画”,上面描绘了卡通化的住院楼和门诊楼布局。去年的那则“年轻人改造奇特房型成梦想中的家”的新闻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在图纸上巧妙地加入了一个小迷宫箭头,患者们看到这个有趣的细节时六院东院导医,往往能轻松记住方位。听闻总务科最近有意将这一设计采纳为新的导视系统。
清明过后,导医台增设了“老人绿色通道联络员”一职,专门指导老年人操作刷脸支付和线上请假。那天,77岁的张奶奶来医院复诊糖尿病,却找不到儿子,忍不住哭诉:“医生教我上网查结果,可我眼睛看不清那些字母。”小王便带着她在自助机前练习了三次,发现用指纹登录更为便捷,于是赶紧将这个方法记录在了新编的《无障碍就诊手册》中。现在不少老人来到导医台,他们并非询问路线,而是面带微笑地靠近,轻声问道:“孩子,你那本蓝色封面的手册还剩下吗?我家的邻居也想拥有一本。”
上个月,门诊大厅进行了翻新工程,中医科随之搬迁,这期间引起了诸多误会。6月15日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原本等待三伏贴敷的患者们只得聚集在导医台旁避雨。一位阿姨不禁感叹:“以前晒梅干菜还得看天,如今生了病看医生还得靠猜测。”小王直接将各科室的新位置编成了顺口溜,还搭配了同事拍摄的实际场景抖音小视频。结果,那条“六院东院科室搬迁最新指南”的播放量竟然超过了二十万。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点赞,称其比导航软件还要可靠,这下进医院再也不用像走迷宫一样摸不着北了。
现在,导医台的保险柜里存放着所谓的“秘密武器”——那是从检验科取来的真空采血管模型,还有妇产科提供的四维彩超样本,甚至还包括从耳鼻喉科借来的旧式听胎心探头。上周二,一位五岁的小女孩对打针感到恐惧。这时六院东院导医,小王拿出了心脏科杨主任赠送的听诊器玩具。他教小女孩扮演“小医生”,为毛绒熊看病。在抽血之前,小女孩紧紧抓住他的胳膊,兴奋地喊道:“叔叔,我一点也不怕了,这比电视上玩的游戏还要有趣!”
昨天一早,我又遇到了那位误入科室的王大爷的家属,这次他手持一面锦旗,径直闯进了导医台的办公室。锦旗上歪七扭八地绣着“六院东院活导航”,下面还附有一个Q版的小医生形象。导医组长张姐抹着眼泪说道,这半年来,患者投诉的数量减少了67%,现在午休时间,导医台总会有患者竖起大拇指,悄悄地送来水果。小王如今收了三个徒弟来继承衣钵,据说明年打算把那些就诊时的顺口溜改编成儿歌,让候诊区的长椅音响每日循环播放。谁说导医就只能是面带微笑、形似指示牌的人?那些藏于白大褂口袋中的手写便签,那些边缘磨损的科室地图,还有那些一边说一边比划、反复叮嘱“从药房出来左拐走到头”的话语,这些才是医院中最温馨的星光。阅读完这篇文章,若您曾受到导医的细心协助,不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名字并点赞,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默默奉献的医院守护者;顺便点个收藏,今后在带行动不便的长辈就医时或许能派上用场;收藏完毕后,请点击右下角的爱心按钮“在看”,让这份善意如同穿堂风,吹拂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就诊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