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里的引路星——写给门诊导医的赞歌
医院里人来人往,步履匆匆,总有一群人如同不熄的明灯,他们用耐心和微笑为焦急的人们指明道路。他们是门诊的导医,虽然常常被人忽视,却始终坚守在最前沿,守护着每一位患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体会他们递过就诊单时的那份温暖,聆听他们“这边请”时传递出的力量。
当病痛遇上“活地图”
在清晨七点半的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刘姐身着淡蓝色的工装,已经站在了导诊台的后方。她面前的预检分诊台仿佛是一个微型“指挥台”:科室信息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自助机旁不时响起“叮”的扫码声,而她手中的笔在就诊卡上迅速记下——“请前往3楼内科2诊室,李医生专长心血管疾病”“请先上2楼进行抽血,一小时后可在自助机上打印报告”。
上周二那天,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急匆匆地跑进大厅,孩子咳得脸都红了。母亲的声音颤抖着说:“医生,快来!孩子呼吸困难!”刘姐立刻放下手中的登记表,拿起病历本迅速浏览,看到“3岁,有哮喘病史”的字样,便迅速在电脑上操作,打开急救通道:“跟我来,直接走急诊优先通道,我已经帮你联系了儿科急诊的医生!”她快步奔跑,引领母子二人穿梭于排队的人群中,背后传来其他患者由衷的赞叹:“这位导医大姐应变能力真是出色,在这种时候,她们可是我们的依靠!”
不止引路,更是心的安抚
门诊导医的职责,并非仅仅是充当“引路人”。面对焦急不安的患者家属,刘姐总会多询问几句:“别着急,请您先描述一下病情,我来帮您判断应该挂哪个科室。”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面对自助机不停跺脚歌颂门诊导医的诗歌,嘴里抱怨道:“现在医院都弄这些高科技,我们这些老年人怎么搞得懂。”刘姐立刻上前安慰:“大爷,别担心,我来教您,就像用手机打电话一样简单。”她紧握着老人的手,按照指示一步步进行,屏幕上显示出预约成功的提示,老人开心地笑得像个小孩子:“真的谢谢你,小姑娘,你的耐心比我家孙子还要多!”
前些日子,关于“收到‘领取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击”的警告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刘姐便在导诊台贴了一张自己亲手写的告示:“任何陌生的链接都不要点击,我们医院绝不会通过短信来发放补贴!”一位来给孙子拿药的奶奶眯着眼睛问她:“这医院发放育儿补贴的事情是真是假?我手机上收到了一条这样的短信。”刘姐接过那部老年手机,马上用手指着屏幕上的信息说:“奶奶您瞧,这分明是骗子发的。我们医院的通知都会贴在大厅的公告栏上,也会在公众号上发布。如果收到这类短信,您就直接删掉它!”奶奶听后连声点头:“幸亏问了您,不然我差点就信了!”
平凡岗位上的“超人”时刻
去年夏天,广州遭遇的这场暴雨,强度位列本世纪第五,消息传来让人心情沉重。那天,门诊大厅的地板上水迹斑斑,刘姐在入口处提前摆放了防滑垫,并且用绳子将雨伞架牢牢固定在墙边。正午时分,雨势达到顶峰,一位腿部打着石膏的大叔步履蹒跚地走进来,裤脚已经完全湿透。刘姐急忙从柜子里取出备用的鞋套和毛巾,对大叔说:“您先擦干,我帮您推轮椅去骨科,外面下雨,地面湿滑,您别自己走。”轮椅驶过积水,大叔看着她微湿的刘海,温和地感叹道:“姑娘歌颂门诊导医的诗歌,真谢谢你,你们的服务比亲人还要细心周到。”
护士站里的那位年轻护士常这样讲:“刘姐她简直就是奥特曼,浑身是劲。”可刘姐每次听到这话,总是轻轻摇摇头,笑着回应:“哪有什么超人,不过是想尽量减少病人的麻烦,让他们在医院里不那么孤单罢了。”她的工牌边角已经磨损得有些毛糙,但照片里的她,眼中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那是她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始终如一的那份温暖。
门诊的导医,他们是医院门口的第一道身影,用每一步去衡量不同科室间的距离,用每一声去抚慰患者心中的焦虑。他们或许缺少手术室的紧张刺激,也未必有诊疗室里的深入思考,但正是他们,以最朴实的执着,让每一位踏入医院的人都能体会到:在这冰冷的医疗流程中,同样蕴含着如此温馨的关怀。
若你曾在医院得到导医的协助,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激之词;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在默默奉献,请记得提醒自己:他们的努力,理应得到关注和记忆。别让这份善意在匆忙中流失,将它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坚持,都蕴含着不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