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如今东北人若生病去大医院,常常如同置身迷宫,感到迷茫不已?特别是家中老人需要做检查时,楼上楼下跑来跑去,很容易感到头晕目眩。我朋友老刘在沈阳做了五年的导医,他见过不少患者拿着厚厚一叠片子在大厅里转悠,却愣是找不到放射科的具体位置。
东北导医凭啥挣得比护士多?
老刘昔日在一家知名医院的门诊部担任文职,那年疫情来袭,医院更换了新的电子挂号系统。有一天上午,他目睹了一位大娘怀抱CT报告,蹲在墙角哭泣——原本应该去三楼的肿瘤科,她却在一楼的心内科排队等候了两个小时。那天,老刘帮她办理了所有手续,下班时发现白大褂的口袋里多了一个热腾腾的煮鸡蛋,大娘坚持说是自家鸡刚刚下的。
他开始考虑改变职业方向。目前,作为专业导医,他每单收费在200到500元之间,这比他之前的固定工资几乎翻了两番。上个月,一对长春的老夫妇找他帮忙带孙子做心脏彩超,奶奶紧紧攥着一大把崭新的零钱说:“孩子的父母在南方工作,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花这笔钱图个安心。”
导医小哥揭穿专家号
今年春天东北导医,沈阳一家知名的三甲医院消化科迎来了一位所谓的“特需专家”。然而,那些号贩子竟然将原本只需150元的挂号费翻倍,炒到了1800元。老刘连续三天守候在门诊楼前,最终揭露了这个“专家”的真实身份——他竟然是一位来自某县医院的退休医生。他不仅耐心地劝导排队等候的患者,还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妥当,提交给了医院。最终,连省里的卫生厅都给他打了电话,对他进行了表扬。
这事让他想起最近挺热的"房主任哽咽呼吁大家不要买黄牛票"那则报道。说起来,导医这职业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黄牛,我们得陪着病人提前三天去排队抢号,可那些黄牛却靠着机器挂号,反手就把价格抬高了十倍。上个月,老刘帮从鞍山来的大叔挂了脑外科专家的号,旁边一个黄牛还煽风点火地说“没两千块别想看病”,气得老刘直接拉着大叔去医务处投诉了。
暴雨天背大妈看病刷爆朋友圈
8月初那场"中央气象台三预警齐发"沈阳市区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积水深至脚踝。凌晨时分,老刘接到紧急订单,需要帮助78岁的张大妈进行膝盖置换手术前的检查。他赶到医院附近的小卖部,买来一双高筒雨靴,将裤脚卷至大腿根部,背着张大妈艰难地趟过了三十多米宽的水洼。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患者家属用手机记录下来,那张“导医哥水中背影照”在本地论坛上引起了热议,连续多日成为热门话题。
老刘现在带的徒弟数量逐渐增多东北导医,上个月,锦州卫校的一批实习生前来实习。前些日子,我去了他们的工作室,发现墙上贴满了患者赠送的红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上面写着“东北活地图,当代热心肠”的字样。然而,老刘总是谦虚地称自己只是个跑腿的人,“患者来医院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尽量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若你身旁有东北求医无措的朋友,建议他们联系正规的导医服务,预先安排好就医流程。目前,北方的医院普遍采用“医技楼”、“门诊楼”以及A区B区的布局,专家号源有时并不难挂,但检查预约却可能需等待半个月——专业的导医会密切关注系统放号规律,从而帮助安排,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烦恼。如若觉得这些建议有用,不妨点赞、收藏,并转发给家中年长的亲戚,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