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医院导医每日需应对多少突发情况吗?我的朋友小林在市中心的医院担任门诊导医已有三年,就在上个月,他刚刚处理了一起险些造成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那天上午九点多钟,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刚满四个月的婴儿匆匆跑进门诊大厅,他的额头青筋暴突,大声呼喊要求儿科进行抢救。小林发现婴儿嘴角发白,呼吸急促,经过仔细询问,才得知老人误将食品干燥剂当作补钙药喂给了孩子。
导医台如何快速识别急重症?
依据医院确立的“三级分诊规范”,小林首先留意到婴儿出现了呛咳的迹象,随即迅速按下了导医台上的紧急报警铃。此时无需使用对讲机进行呼叫,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在一分钟内便推着急救车赶到大厅——这样的流程设计是去年依据数百起急诊案例进行改进的,相较于之前,效率提升了整整两分钟。她一边用柔和的话语安抚家属,一边迅速在系统中录入患者资料,同时启动了医院的急诊绿色通道。实际上,多数导医每日至少要处理二十起此类紧急状况。上个月河南驻马店遭遇大雨之后,短短半小时内就有十七名摔倒受伤的患者涌入,正是得益于这套应急预案的有序运作。
导诊咨询常见哪些棘手问题?
那天中午,刚换完班,一位阿姨手里拿着病历本,围着服务台转了三圈。小林见状,主动走上前去,这才发现,原来这位老人是来韩国探望生病的儿媳。由于语言不通,而且事先没有在医院注册电子就诊卡,老人急得不停地拧着手帕。她迅速启动了医院新推出的多语言导诊平台,选择了韩语语音导航功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在线注册医院导医工作流程,整个过程仅需12分钟——就在本周,韩国刚刚宣布对来华的韩国团队游客实施临时免签政策,导医团队特地准备了包含韩语、日语和英语的紧急联系方式的涉外就诊指南卡片。上周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关于“亮证姐”的模仿闹剧。有个年轻人因为挂不上专家号,竟然拍桌子大声要求“找你们院长”。小林立刻按下呼叫铃,叫来了保安。保安看到墙上“恐吓医护人员将报警处理”的提示牌后,立刻安静了下来。
怎么应对患者的投诉与埋怨?
下午三点,门诊迎来人流高峰,内科候诊区突然变得喧闹起来。一位穿着碎花裙的大姐用力拍打着分诊台的台面,大声抱怨道:“我八点就到了,现在还没轮到我看病!”小林查阅了挂号系统,发现她的挂号序号确实靠后,然而,前面有五个预约的号源并未及时被释放。此刻,主任之前因情绪激动而劝阻大家购买黄牛票的内部讲话录音派上了用场。她一边播放录音给大姐听,一边不停手地操作:「这边可以帮您调整到两点后的加号位,不过需要等待55分钟;或者您可以选择明天早上七点来挂优先号,我现在就帮您预留位置。」最终,投诉转变成了感谢信,大姐离开时还特地要求写一封表扬信,想要留下她的名字。实际上,每天下班前整理投诉记录是件重要的事情,仅这个月就有十二起投诉,它们都是由于用户不熟悉自助机操作而引起的纠纷,这导致技术科不得不加班为机器添加了语音提示功能。
导医服务台有哪些智能设备?
傍晚时分,小林照例巡查楼层,逐个区域查看候诊人数。在二楼中医科门口,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正在熟睡,她为他推来一把配备除颤功能的智能康养椅——这把椅子是上个月新安装的,能够实时检测血氧和心率,并将数据自动传输至护士站。新门诊楼投入使用后医院导医工作流程,变化显著。以往手写的专家出诊表已变为互动屏幕,患者只需点击科室,便能看到医生的职称和专长,甚至停诊日期也标注得非常明确。那个能说话的导医机器人真是特别,小孩子哭闹时,它会摇着圆圆的脑袋唱《三只小熊》。记得上个月,浙大博导坠楼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这个小家伙还不停地播放辟谣声明,感觉比人工解释还要有效。不过,老员工们私下里都说,他们更怀念老院区那个铜铃铛的声音,现在大屏幕上显示的等待时间精确到分钟,但总觉得少了那份铃铛声里的人情味。晚上七点钟,小林在锁上服务台铁门后,开始对今天的救助记录进行评分:干燥剂宝宝已经安全脱险,那位外商也顺利就医,投诉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这真是一个付出得到丰厚回报的日子。如果你在医院里碰到了身穿天蓝色马甲的姑娘们,别忘了她们不仅会指引你方向,她们口袋里总是备有剪刀、充电器、应急糖果,甚至还有能在两分钟内让保安赶到现场的紧急按钮。若觉得这些小细节有价值,不妨点赞一下,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始终面带微笑的岗位背后,蕴藏着多么深厚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