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姓刘的朋友,在一家高级别医院的外部等候区,从事了五年的引导服务,每天需要应对成百上千来询问方向和服务的访客,原以为这项工作已经非常熟悉,但上个月发生了两件情况,使他完全改变了工作上的行为方式。
导医面对急症患者怎么办?
那个时刻正值车流高峰,有一位年长的女士用手按住胸口,在旋转的门口处蹲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脸色显得有些苍白,大刘下意识想要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但那位女士突然向前仆倒在地,失去了意识,大刘立刻回想起上周在医院参加培训时学到的一个重要的急救原则导医工作个人心得体会,那就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他看到周围的人开始手忙脚乱地想要拿出手机联系,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按下了随身胸牌上的紧急按钮导医工作个人心得体会,并且迅速地跑向了最近的急诊部门,同时推着一辆急救用的平车赶了过去。刚处理完检查事务,就收到同事转来的信息,称卫健委发布了新通知,要求八旬以上老人每月称量两次体重,比如那位住家的老人,若先前有体重测量数据,大概能更早察觉身体变化。
怎么帮患者避开就医陷阱?
周三碰到件更离奇的。一位穿碎花裙的女士拿着检查单唉声叹气,说网络预约的专家门诊,花了两千元却没查出毛病。大刘瞥了眼那张带有条形码的“高级诊疗卡”,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养母所在社区养老院出了问题,那些分子不也是用精美的卡片欺骗老人的吗?他领着众人去诊疗服务处核实,果然是被人用假信息挂号了。她后来联系了专业医生给她诊治,大姐紧紧握住他的胳膊痛哭,说如果不是他帮忙,治疗的钱款恐怕会被别人骗走。
大刘夜里值班时,习惯随身携带一个便携式体重测量工具,碰到行动有困难的老年人,就会主动帮他们称重。上月部门会议上,院长展示了他归纳整理的二十三例医疗领域的不法行为记录,并强调:"将服务对象视作家人,才是我们引导咨询人员工作的根本要求。"这番话让他略感不安——平日里看似单调的指引、解答疑问和填写单据,其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道保护屏障。同事们常拿他当“沟通桥梁”开玩笑,只有大刘心里明白,做导诊这行,靠的不是跑得快和话说得好,而是真心实意把每个来就诊的生人,都当作自家邻居那样照顾。
如果你身边也有穿着蓝色制服默默维护健康的工作人员,请在评论区留言让他们知晓,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维护,我们都看在眼里,心里记着。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点击关注,转发给家里的长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