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老友忽然询问,医院接待人员每天出入班次是否极为规律,有无可能随时获得他们的协助。这番话令我联想到我的同伴小林,她在市内最大那家医院担任接待工作已经接近五年,近期她的工作情形却出现了诸多变化。
急诊科导医上班时间安排
小林工作的那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室的咨询台,白班从早上七点半持续到下午三点半,夜班接着继续,要忙到晚上十点,后半夜还得值守到次日清晨。虽然排班安排得明明白白,可每天一进医院大门,就仿佛被启动了涡轮,节奏飞快,特别是最近气候反常的这段日子气象专家分析8月下旬天气形势随后,医院中因季节变换而发病的老年人和小孩数量显著增加,她连喝一点水的机会都变得非常零碎。
晨会提前半小时到位
每天早上要提前半小时上班,参加晨会,护士长会说明当天工作要点,比如,昨天儿童区域三次出现拥堵,今天要关注发烧病人的引导。小林一边记笔记,一边准备开始工作,白大褂口袋里放有急救药物——因为上周有位老人在等候区突然昏倒,她立刻上前安抚围观者并帮忙吸氧,之后才察觉自己手掌全是汗水。类似紧急状况发生得多了,她养成了下班前查看急救箱药品的习惯,认为这是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
午间高峰患者吐槽冲突
午间交接时段最容易出现差错,上个月12点刚过,急诊室就涌入了十几个拉肚子的病人,他们都是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其中有个身体强壮的汉子,觉得队伍排得太慢,就拍着柜台大声喊叫。"你们导医上班时间到底干?就杵这儿聊天?"小林当时正忙于核对单据,抬头瞬间差点泪流满面,因为他发现工友们误食了不干净的饭菜,于是他立刻着手启动紧急措施导医上班时间,安排护士站增设临时诊疗室,等到处理完所有事务,时间已经超过了用餐时间,盒饭里的饭菜已经完全凉透,上面还飘着一片干枯的叶子。
老人就诊沟通耗时四倍
面对年迈的病患最能体现恒心。日前周三下午,神经科过道上有位步履蹒跚的老者,掌心紧紧抓着一张卷边的医保凭证。小林俯身交谈了十分钟,最终搞清楚他需要寻访的正是那位专治手颤的张医生。当帮老人办理就诊手续之际,老人家忽然拽住她的胳膊导医上班时间,唤道女儿卫健委不是建议80岁老人每月测2次体重怎么回事?你们这里可以检查吗?那天她加班了40分钟,帮老人安排好了第二天的检查,分别时老人送给她一颗水果糖,说她比家里的孙媳妇还要贴心。
突发犬伤紧急启动预案
七月中旬有个日子特别紧张。那天下午四点光景,救护人员抬着一只被狗咬伤的少年进来,他的家人紧抱着他,浑身沾满血迹冲进诊疗室,凄厉的叫喊声传遍了整个等候空间。就在不久前,这里也发生过"烈犬咬伤人 狗主人:狗咬的 我没罪"这则消息,医院立刻紧急响应。小林马上启动最高级别警报,设置警戒区域,疏通急救路线,并且通过对讲设备发号施令:"要求3号消毒室做好术前准备,马上联络狂犬病免疫接种中心!"直到将伤者送入手术区域,白色防尘面罩都湿透了。
下班前的特殊交接班
上个月单位评选"服务之星",小林以多数票当选。不过她更珍视上周收到的感谢信,那是被狗咬伤的男孩家长写的。信中说,小林当时跪在病床上给孩子盖毯子的样子,让全家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现在每天凌晨交接班时,她都会在打卡机前深呼吸,白大褂最上面一颗纽扣有些松垮,但依然挺拔地迎接新一天的来临。
实际上,导医台旁边的那个电子计时器,无时无刻不在见证着那些普普通通却意义非凡的时刻。虽然他们的工作时间有明确安排,但那份时刻为病人着想的热情,始终没有间断。如果你曾经感受过导诊人员笑容带来的慰藉,不妨在留言区讲述你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医院里最熟悉地形的人"的付出。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或者加入收藏,再转发给有医疗需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