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在市中心的医院担任导医已有五年时光,每天清晨七点半准时到岗,首要任务便是将“今日专家出诊表”妥善装进防水袋,然后悬挂于显眼处。然而,今年七月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让人措手不及,连走廊里那本应带来凉意的吊扇吹出的风都带着热意,急诊大厅里采血的队伍从窗口延伸至导医台旁。
40℃天接诊量翻倍
7月15日正值初伏,气温飙升至41摄氏度,早上七点大门刚一开启,人群便迅速涌满。一位身着碎花衬衫的阿姨搀扶着她的老伴急匆匆地跑来,老人捂着胸口导医台活动记录,气喘吁吁,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他在菜市场突然晕倒的经历。老李一边通过对讲机呼叫急救车,一边翻找急救箱中的硝酸甘油。后来才得知,这对老夫妇一大早就去购买便宜的蔬菜,在烈日下排队等候了半小时,结果中暑晕倒。这种过于热心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中午时分,忙得连盒饭都顾不上细嚼慢咽,收费处的王师傅跑来闲聊,提到有位家长抱着发烧的孩子来退费并重新挂号,原因竟是走错了科室。老李匆匆扒了几口饭,猛地想起一件事情,上个月帮内科的陈主任整理医患满意度调查,发现有三成差评都是因为患者找不到诊室。于是,他拿出科室分布图,用红笔在角落标记了十几个遮阳点位,第二天就看到物业在那些地方增设了指示牌。那位身着碎花衬衫的女士后来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锦旗上烫金的字迹写着“导医如家”,这让老李尴尬得脸颊泛红,持续了好半天。
老年患者智能手机教学
九月,学校开学之际,医院开展了“互联网+医疗”的宣传活动,这让老李感到十分烦恼。不少行动不便的邻居拿着手机前来抱怨:“那些年轻人坐在窗口对我们这些老同志态度恶劣,指责我们动作慢吞吞。”他下午值班时特地携带了笔记本,蹲在服务台旁,目睹张大爷无法打开预约界面,焦急地拍打桌子,内心感到十分压抑。晚上加班绘制了详细的手绘图解,将扫码和人脸识别过程分解为十二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附上了老一辈人容易理解的俗语说明。
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清洁工阿姨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有人在停车场发生了争吵。我打着伞赶过去一看,只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正在和保安争论,他指责一位老太太没有戴口罩。我赶紧拿出自己备用的蓝色医用口罩递给他,结果竟然是之前教过使用健康码的王奶奶。老人家耳朵背,听不清楚,急得直拍衣服口袋,原来手机屏幕摔碎了,黑屏了。老太太眼圈泛红,她提到自己的孙子正在上高中,如果不是老李及时出手相助,她真的担心孩子在校外会遭受不公待遇。这件事情之后,变成了医院服务岗位的培训素材,而老李的这个“土方法急救手册”也因此广为流传。
今年双十一活动结束后,我们院举行了年度的评选活动,老李荣幸地被选为了“服务标兵”。站在领奖台上,他心中想的是,导医台就像是交通的枢纽,一边连接着患者的各种需求,一边也承担着科室形象的重任。腊月十四那天,医院要举办大型的集市活动,送出春联。我需要提前向中医科的李大夫多要几幅写着“身体健康”的横批,并且还要为糖尿病专区准备一些无糖的红豆沙馅儿。这些小窍门都是我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导医台活动记录,比任何奖状都要来得实用。每当接待一位患者,老李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补充一句: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