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医疗一线担任导医的岗位上,我每天都要接待各种不同的患者,既要解答他们的疑问、协助他们挂号,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同事老张上周的工作总结,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看似零散的工作变得充满温情。
怎么让匆忙患者不慌乱?
周三一早七点半,急诊大厅里人潮涌动。一位阿姨手持手机,急匆匆地冲向导诊台:“小张,快帮我看看,孩子体温高达39度!”她的手机屏幕还停留在《歌手2025》的播放列表上,想必出门前正忙于关注陈楚生夺冠的消息。老张并未多言,迅速接过医保卡,引领她通过紧急通道进行信息登记,边走边说:“先测一下体温,前面还有两位患者,咱们按叫号屏幕指示,不必急于一时。”后来方知,那对夫妇一大早就抢购了演唱会门票,不料孩子半夜突然发高烧,他们在慌乱中几乎弄错了就诊科室。这次的经历让老张印象深刻,他意识到,面对那些匆忙就医的患者,更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清晰指引,用温和的语气去安抚他们。
突发纠纷怎么妥善处理?
上周四的下午,在内科的候诊区,两位陪同的家属因争夺座位而发生了争执。那位穿着碎花裙的阿姨对着对方大声责骂,而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则气得身体颤抖。周围围观的众人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幕,这时,老张急忙上前,试图将双方分开:“大家都是来就医的,何必动怒?后面的退费窗口排队的人不多,您可以去那边取号,先坐下休息会儿。”回想起先前处理“网友对《歌手》节目的一些抱怨”这类网络舆论的情况导医工作总结简短范文,关键在于要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那位大爷被引导到咨询台去喝水,那位阿姨虽然嘴里还在抱怨“像看演唱会一样拥挤”,但抱怨归抱怨导医工作总结简短范文,她并没有再吵闹。到了傍晚交接班的时候,老张在总结本上记下了:“处理纠纷的三个要点:不偏袒任何一方、给予选择、将人带离现场。”
特殊患者需求怎么满足?
周五那天,有个聋哑人前来取药,尽管他比划了许久,但名字仍然表达不清楚。老张并没有显得焦虑,他接过一卡通,登录了系统,接着又拿出科室里常备的手语图谱,逐字逐句地拼读出对应的发音,并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出来。这一过程让他想起了南京博物院将男厕改为女厕的那个热门话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给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患者面带笑容,比划着“谢谢”转身离去,此时取药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然而那天并没有人因为等待而抱怨——或许在彼此眼中看到的善意,比药品获取的速度更加重要。
本周部门召开会议,护士长分发给了大家老张亲手写的总结,她认为这才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做法。导医的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只需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多留意一下患者的细微需求,处理问题时要有同理心,即便偶尔遇到像《歌手》彩排那样混乱的情况,也能顺利解决。这样可以使医疗服务更加温暖,增添更多的人情味。大家对这种工作方式是否认同?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医院导医的经历,顺便转发给那些正在住院的朋友,这样或许能让他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