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频繁踏入医院,或许有过这样的困惑:挂号处人潮涌动,检查单上的科室名称让你感到陌生,拿着预约单却对楼层分布一头雾水......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沂水县中心医院导医台上的玲姐的故事。记得那是一个暴雨肆虐的周三,她仅用23个步骤,在短短30分钟内协助家属完成了紧急救治,这个故事或许能让你对这个常被忽视的岗位有全新的认识。
导医如何应对突发暴雨?
今年七月二十日午后三点沂水县中心医院导医,沂水县遭遇了一场瓢泼大雨。值班室的电话猛地响起,那头传来急切的哭喊声:“我妻子要生了,水势太大,车根本无法通过!”接电话的是52岁的导医组长玲姐。此刻,医院内外的通道已被积水堵得严严实实,无法通行。
她迅速拿起雨衣,奔跑向门诊大厅,发现全身湿透的家属正紧紧抱着产妇,身体蜷缩在旋转门边。产妇脸色苍白,羊水沿着裤腿不断滴落。"快!赶紧推平车!"玲姐对着急诊科大声呼喊,同时她蹲下身,用一次性床单将产妇紧紧包裹。就在这时,她不禁想起了郑州暴雨期间那些令人动容的画面。
导医不只是指路?
很多人认为导医的工作只是简单指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玲姐在医院导医台一干就是15年,她的抽屉里藏着一个特殊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着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医院走廊长达208米,她每天不知要走多少个来回;尽管36个科室错综复杂,如同迷宫一般,她却能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个科室的确切位置和特色。
上月,一位老人手握CT片子在大厅里徘徊,嘴里反复说着头晕不适。玲姐见状,主动走过去询问。原来,老人独自居住,子女都在外地的大城市工作。玲姐便协助老人挂号,并陪他进行了检查。她还特地联系了神经内科的张主任,为老人安排了优先就诊。最终,诊断结果显示老人患有急性脑梗塞。正是由于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才成功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导医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玲姐提到,从事导医工作必须留意每一个小细节,她随身携带的三件法宝是:薄荷糖、橡皮筋和记事本。记得有一次,有个自闭症的孩子来看病,哭闹不停。玲姐便拿出了薄荷糖,结果令人惊讶,孩子渐渐安静了。她解释说:“孩子面对新环境会感到害怕,而甜味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全感。”
上周三,有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前来就医,由于方言不通,与医生交流显得颇为吃力。于是,玲姐便找来了科室里的四川籍护士担任翻译,并且用便签本绘制了检查流程图,将每一步骤都通过简单易懂的插图展现出来,就像是位专业的插画师。
特殊患者怎样获得帮助?
每周二的下午,儿科门诊总是特别热闹,玲姐总会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上个月末,有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独自前来就诊,抱怨肚子不舒服。玲姐注意到小女孩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显得杂乱无章。于是,她先带小女孩去卫生间帮她清洗干净,随后又联系了儿童保护中心寻求帮助。后来才了解到,小女孩的父母已经离婚,她跟着奶奶生活,而奶奶因病住院,小女孩已经独自一人坚持了两天。
玲姐手机里记录了87位特殊患者的联络信息。在今年的元宵佳节,她收到了一张照片,是小宇的妈妈发的,照片里小宇独自举起了元宵。看到这一幕,玲姐眼眶泛泪,她回想起初次见到小宇时,他连抬起头都十分吃力,更别提举手了。如今,看到孩子有了这样的进步沂水县中心医院导医,她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导医台的上班时间是每天早上七点半,然而玲姐却常常提前半小时就出现在岗位上。七点钟,医院大厅的灯光刚刚亮起,便能瞧见她弯腰细心擦拭导医台的情景,她宛如一位坚守岗位的守护者,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指引方向。下次如果在医院遇到身穿红马甲的导医,别忘了向她们道声感谢,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使得原本冷清的医院增添了不少温馨。
这个故事期待能让你对导医岗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若你有所感悟,不妨点个赞或留下评论,同时,你也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份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