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办公室里新来的同事总是抱怨对职场感到困惑,实际上,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转型例子。我的朋友李娜导医工作个人心得体会,之前是家知名三甲医院的护士,去年她选择跳槽成为导医,结果不仅工资上涨了三成,而且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焕发,工作状态变得十分明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她这半年的经历,或许能给你在寻找方向时带来一些启示。
导医工作初期有多难适应
李娜,32岁那年才开始转行导医工作个人心得体会,起初连医保系统都还不太熟悉。去年十月,我去她们医院挂专家号时,恰好看到她被家属责骂,家属指着她的鼻子说:“缴费都这么磨蹭,你敢不敢投诉?”中午时分,我看到她蹲在走廊里啃着冷馒头,眼圈红得像兔子,嘴里不停念叨:“真不如回护理部上夜班。”那时她最担忧遇到两种人:一类是带着孩子寻医问药的家长,他们总是提出无数疑问,仿佛“十万个为什么”;另一类则是使用长辈手机挂号的老人们,他们常常在缴费环节出错。
医院智能设备如何提升效率
科室引入了智能导诊系统,李娜的日子也因此焕然一新。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她协助70岁的张大爷进行在线登记,以前填写纸质表格需要20分钟,而现在通过面部识别和智能问答,不到5分钟就能完成。提及智能设备,不禁让人想起前些日子网上热议的“国产遮阳帽为何能在国外平台热销”的话题。李娜感慨地说,其实这和我们这台问诊机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将繁琐的程序简化为“选择科室、出示身份证、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三个步骤,就好比配有磁吸搭扣的遮阳帽,只有方便实用,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导医如何化身医患润滑剂
今年夏日,郑州遭遇了一场暴雨,短短一小时便降下了87.5毫米的雨量。那天,医院的急诊科内挤满了前来避雨的市民。李娜注意到有家长利用这个机会给发烧的孩子插队加号,于是她立刻支起了一张折叠桌,充当临时的分诊台,并拿起喊话器大声说道:“携带退热药的家长请先测量血氧!没有症状的市民请前往大厅东侧领取雨衣。”后来,院长在全院大会上对她进行了表扬,称赞她的这一举措至少避免了12起医患纠纷的发生。她在导诊台放置了一个小药箱,里面装有藿香正气水和薄荷糖,这个举动让患者们称她为“暖心的指引者”。
导医的情绪管理小技巧
上周我前往进行慰问活动,那时李娜正在对新入职的实习生进行指导。她手持一个印有“深呼吸”字样的减压陀螺,解释道:“记得上次那场关于海啸袭击上海的谣言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们这里突然来了二十多个感到胸闷气喘的人,实际上他们只是因为焦虑而出现症状。后来我们尝试将候诊椅摆放成‘S’形,这样一来,患者的视线受到一定遮挡,结果争吵的情况减少了一半。离开前我留意了她的手机屏幕保护,发现那是一张去年冬天深夜两点结束培训时拍的自拍照,照片下面还附有文字:“今天又帮三位朋友找到了遗失的就诊记录。”
李娜如今会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推轮椅,午休时间自学手语和基础口腔英语。她比喻导医台是医院的“会客厅玄关”,既要能放下急救箱,也要能容纳患者的闲聊。若你周围有在职业道路上迷茫的朋友,不妨建议她们尝试这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职位。觉得这些建议有用,就点个赞,改天李娜将开直播分享她总结的导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