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做了三年导医,不料最近在分诊台差点落泪。那天一早七点半,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急匆匆地冲过来有关导医的作文,一边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一边拍着桌子问:“我孩子的体温高达40度,能不能先看?”李姐正准备解释急诊的流程,紧接着又有一位大爷拿着CT片子大声喊道自己心脏不舒服,导诊台瞬间变得一片混乱。
那天,她反复地喊“请大家依次排队”,嗓子都喊哑了;中午匆匆扒拉了几口盒饭,就刷到了...房主任哽咽呼吁大家不要买黄牛票看到这样的新闻,她的鼻子突然酸了起来。实际上,每天都有患者拿着加价数百的挂号单询问她是否真的是专家,她不得不耐心地解释挂号号码是统一发放的,解释完毕后,又得转身去应对那位拿着百度诊断结果坚持要挂神经内科的大叔。
最让她感到绝望的是上周一这一天。那天有关导医的作文,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她比规定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到达工作岗位开始打扫分诊台,可刚把登记表摆放好,一位阿姨拿着手机匆匆跑进来,兴奋地问道:“姑娘,你看看微信公众号,说你们医院有一种治疗糖尿病的神药,在哪里可以买到?”李姐接过手机一看,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标题是“糖尿病患者福音!三甲医院秘方公开”,下面还附有几张模糊的药品照片。然而,当她点击进去查看详情时,才发现这是一则莆田系医院的广告。
当她解释说这只是一则谣言时,阿姨仍在嘟囔:“网上普遍是这样的说法...”从那天开始,她特地在了导诊台贴上了一张通知,将手机里保存的净网行动中查处的医疗谣言案例将诸如“通过输液可以避免心脑血管疾病”“酸性体质容易引发癌症”等广为流传的错误说法,图文结合地展示出来,并明确指出其中哪些案例已经被网络查处。
渐渐地,效果确实显现出来了。上周三,一位大叔在挂号时主动告诉我:“这所谓的‘干细胞抗衰老’是骗人的,你墙上的宣传单我都看到了!”小李笑着递给他病历本,这时她突然觉得,每天重复解释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乏味。
她现在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天下班途中都会浏览一些关于医疗辟谣的话题,并且会收藏一些权威机构的科普资料链接。就在昨天,当她帮一位奶奶取预约号的时候,她还顺便向奶奶介绍了如何查找卫健委官方认证的健康信息。奶奶听后笑得满脸都是皱纹:“我家孙子可没有这么有耐心,他只会让我少吃盐。”
实际上,从事导医工作,每天需牢记三十余科室的诊疗领域,还需懂得解读化验单上的箭头标识,并且要掌握通过听咳嗽声来判断病情的能力。然而,小李认为最实用的技能,是能在患者焦虑的目光中洞察他们的需求。正如房主任所言,有时,仅仅一句“我来帮您查阅检查结果”,其效果胜过任何神奇药物。
故事已经讲完,若你在医院里曾遇到过令人感动的导医,或者掌握了一些识破谣言的小技巧,别忘了在评论区分享出来。如果觉得这些内容有用,不妨点赞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默默守护健康防线的人们。同时,别忘了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免下次再遇到医疗谣言时,家里的老人再次上当受骗,成了真正的“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