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在市中心医院导医台工作了十五载,每日清晨六点半便离家,七点五十便身着天蓝色制服,站在咨询台前。去年年底,医院开始推广智慧导诊系统,她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智能问答界面,不由自主地拧着胸前的工牌带子——三十七岁的她,似乎忽然被夹在了时代的缝隙中。
导医能干一辈子吗?
2023年的冬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刺痛人心。那天,她刚刚接待了第三十六位寻求指引的患者家属,这时系统突然弹出新的提示:"人工咨询量已经减少了23%"。午休时间,她看到了一条新闻,说的是“千万考公大军即将奔赴海外寻求机会”,办公室里的年轻同事们正热议“35岁成为职场的一道门槛”,陈蓉默默地把自己的茶杯移到了桌角的阴影中。
实际上,变化早已露出端倪。春节过后,产科诊区进行了搬迁,老院区被改造成创伤中心,而"携程、同程等平台被约谈"的消息也相继传来,医院迅速对第三方预约渠道进行了规范。她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患者手持手机询问:"姑娘,我这电子陪护证怎么领取?"有一次,她帮助一位视力不佳的老人操作医保人脸识别,这时,身后排队的一位年轻人突然抱怨道:"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用得着导医?""她回了句"总有人更喜欢真人指路",声音却轻得像羽毛飘过。
今年三月导医可以干一辈子吗,一个关键的时刻降临。那天,暴雨倾盆而下,"中央气象台发布三级预警"的消息还停留在屏幕上,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冲进服务台,浑身湿透,语无伦次地呼救:"孩子过敏休克,救命!"陈蓉瞥见孩子嘴唇发紫,立刻拿起急救推车冲向抢救室,同时通过对讲机指挥道:"儿科的张主任正在备班,请立即通知药房优先准备肾上腺素!"家属后来送来了锦旗,院办主任这才意识到,那位常言“快被智能系统取代”的导医导医可以干一辈子吗,不仅能够亲手绘制出全院23个科室的布局图,而且还能记起那位八十岁糖尿病患者的无糖饮食注意事项。
陈蓉正在指导两位年轻的00后。她向她们传授如何辨认老年痴呆患者佩戴的腕带颜色,还演示了如何用当地方言与听力受损的人交流,这让年轻的男子们领悟到,在宣传“免一年幼儿园保教费”政策时,只有面对面地进行解释,才能让祖辈们真正理解。同时,她自己也开始学习短视频剪辑,将“收到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击”的防提示制作成情景剧,并在候诊区反复播放。
上月举办的青年护士技能竞赛中,陈蓉以特邀评委的身份交流心得:前晚急诊室接收了一名中暑的工人,他不会讲普通话,智能翻译机只能机械地回应“请重复”。她用手指敲击着桌面,接着说:“归根结底,我们引导的不是道路,而是人心中的慌乱。”话音刚落,台下一阵掌声响起,宛如春雨滋润着干旱的土地。
前两天,工会公布了招聘信息,寻求导医主管一职,应聘者需满足35岁以下的条件。陈蓉浏览到年龄要求那一栏,看到括号内写着“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持有急救员资格者优先)”,她不禁微微一笑。窗外的樟树间,光影斑驳地洒在服务台的新标语上:“比智能更懂你的需求。”她回想起上周协助抗美援朝的老兵寻找军人优抚窗口的情景,老人那颤抖着行军礼的样子,心中突然感到这身天蓝色的制服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承载着十五年的岁月,同时也承载着滚烫的人间烟火气息。
若你周围也有类似陈蓉的资深职场人士实现逆袭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若你认同这种执着值得被关注,别忘了点赞并收藏,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