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闻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的护士们的工作照片在网上引起了关注,恰好我认识急诊科的小林护士,她前两天向我讲述了她的一段小故事,或许这个故事能让大家一窥这些照片背后真实的日常工作场景。
为什么护士照片突然火了
上月,急诊科接收了一名发高烧并伴有惊厥症状的患儿,孩子的母亲在慌乱之中,匆忙录制了一段小林跪地抢救的视频。她本意是想记录下这份救命之恩,却未曾料到这段视频在家族群里传播后,被上传到了网络,还附上了“白衣天使拯救生命”的文字描述。小林回忆说,那天交接班时,护士长将手机交到了她手中,屏幕上点赞数已超过万次,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只见我们科室护士站的玻璃上还贴着“工作期间禁止拍照”的提示。
护士镜头外的反差时刻
7月28日,上海结束了梅雨季节,气温急剧上升至39摄氏度。当晚,小林在值班时,同时照顾了三位待产妇女,其中一位患有妊娠高血压的产妇突然出现了子痫症状。她身着湿透的洗手衣,匆匆跑到药房取硫酸镁,走廊的监控恰好捕捉到了她头发粘在脖子上的画面——这张截图后来被一些热心人配上“护士工作照对比大赛”的标题,发布在了本地论坛上。“您看,这张照片里我的口罩戴得有点歪,工牌的绳子也断了一根。”小林拿出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照片旁边随意摆放着未吃完的饭盒,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油脂。
真实工作照该是什么样
上周末我前往医院递交文件,恰巧遇到小林随救护车外出救治。在宜山路的红绿灯口等待时,她弯腰在车内为躺在担架上的孕妇监测胎心。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进来,照亮了她额头上的汗珠,使其熠熠生辉。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到,为何那些照片能触动人心——并非精心布置的摆设,而是护目镜留下的红色印痕、消毒液浸泡后的苍白手指,以及成功抢救后悄悄松弛的肩膀。护理站墙上那句话提醒我们:“所谓的白衣天使,实际上只是一群普通人穿上战服。”
拍照纪念还是隐私侵犯?
产科病房最近实施了一项新规定,要求孕妇及其家属进入产房前必须签署一份《影像免责声明》。小林提到,这主要是因为上周有家属在消毒通道中偷偷拍摄护士缝合伤口,并将视频发布到抖音上,竟然连马赛克都没有打。她感慨地说:“患者的一声‘谢谢你’比拍十张照片都要来得有价值。”说着,她将刚收到的锦旗挂了起来,上面“妙手仁心”四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褪色,却更显得真实可信。
小林的微信头像已换成了科室三十位同仁的合影,背景是去年抗疫期间搭建的临时输液棚。合影中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护士图片,大家没有刻意摆姿势,有的把口罩拉到下巴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护士图片,露出牙齿笑着,有的胸前挂着随意用曲别针别上的工作牌。或许,我们真正应该珍藏的,并非那些经过精心修饰的照片,而是那些在清晨第一班地铁就能遇到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英雄形象。你们觉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别忘了给甘于平凡的坚守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