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哥最近愁容满面,头发都似乎白了不少。身为广州市妇幼保健院行政科的负责人,他主管的新门诊楼导视系统改造项目遇到了难题。特别是那个院徽图标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图标,已经修改了六次却始终未能通过评审。设计公司要么把凤凰画得像只火鸡,要么将母婴形象处理得过于抽象。主任医师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样的设计更像是科技馆而非妇幼医院。产妇的家属也纷纷表示不满,抱怨即便孩子已经出生,他们仍难以辨认这些标志。
老图标用了16年,为啥突然要换?
去年冬天,这个故事开始了。2023年12月15日,天河区妇幼保健院有客人来访,门诊楼电梯口的卡通熊猫抱着奶瓶的标志,连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会指着它叫“医生阿姨”。张哥回来后,立刻向院长汇报了情况。院长果断决定:“既要保留我们‘生命之光’的核心思想,还得让普通百姓一看就能理解。”然而,真正开始实施时,却遇到了不少困难。
某日工作至深夜十点,张哥独自坐在办公室前,对着电脑愣神,这时手机上跳出了“4000万只绝育雄蚊投入战场”的消息。他凝视着屏幕上蚊子翅膀的纹理,猛地一拍大腿——,图标设计岂不是和生物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精确传达核心信息,还得让观者瞬间领会意图。次日清晨,他手捧《广州地域文化符号集》,急匆匆地踏入设计室,大声说道:“摒弃那些常见的蝴蝶和鸽子的图案,咱们就用珠江的水波纹来托起木棉花!雌蕊的形状要模仿母亲怀抱孩子的姿态,而37度的橙黄渐变则是象征着母乳的温度!”
新图标遭质疑,医生为啥点赞?
设计稿完成的那天,争议声四起。后勤部的李师傅摘下老花镜,皱着眉头说:“木棉花的边缘太锋利,要是小孩子不小心碰到了,哭闹起来,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张哥没有争辩,而是拉着设计师一同前往儿科门诊,蹲守了整整三天。4月17号一早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图标,刚学会走路的小丹丹不慎摔倒,趴在地上,指着墙上施工围板上那个临时的图标说:“妈妈,花花的方向歪了。”张妈安慰孩子时的一番话,让张哥豁然开朗:“设计要圆润、柔和,带有弧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在定稿的最后阶段,他特别在花穗上刻了七个光滑的凹痕,恰好与医院的七个省级重点科室相匹配。妇科主任赵敏在看到调整后的图案时,眼眶泛起了红光:“这花心的重心下降了3毫米,仿佛是胚胎在子宫中的姿势,只有懂得其中含义的人才能察觉到这份用心。”
刷爆朋友圈的导视,藏着多少巧心思?
投用当天人气爆棚。5月20日正值国际母婴日,一位家长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三岁的宝宝熟练地拉着护士的衣角,径直找到了带有图标标记的哺乳室——如今,每个卫生间门口都挂有简化的图标,男厕的图标是灰色的木棉芽,女厕则是粉色的半开花朵。就连负责清洁的阿姨也感慨道:"以前产妇的家属常常误入CT室,而现在,只要远远看到那朵发光的棉花,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张哥在门诊楼散步时,经常看到年轻情侣对着那巨大的户外广告牌拍照留念。有一次,他听到护士站的小姑娘在聊天,她笑着说:“你看,那个‘洞洞丑鞋’卖不出去可能是因为没找对方法,我们这个图标之所以能走红,不就是因为它把妈妈抱着孩子的温馨感觉融入进去了吗?”这句话让张哥印象深刻,于是他在下次给设计院开会的时候,特意提出了一条要求:所有宣传材料中的图标,都必须保留至少18%的空白区域,“就像抱孩子的时候要留出一些空隙,保证空气流通”。
前往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处处可见那象征“生命之花”的图案。导视牌上、病历本中,乃至医护人员的胸牌衣角,都装饰着其迷你版。一位早产的母亲在满意度调查中留言道:“每当看到病床上的图标投影,便感觉宝宝仿佛在珠江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内心倍感安心。”若你也认为这个图标设计充满人性关怀,不妨分享给你的准妈妈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