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与大学时的室友老周进行了视频通话,这位在郧西县妇幼保健院任职已有8年的产科医师,激动地向我讲述了他们医院发生的种种变化。
老周提到,以前科室里人手紧缺,设备也显得有些陈旧,这些问题让他们一直很头疼。去年他们搬到了新院区,但智能化产房的胎儿监护仪在关键时刻却出现了故障。那天,恰好有一位双胞胎产妇出现了大出血的情况。说到这里,他的眼圈突然红了,"那天手术室的钟,秒针的滴答声比胎儿监护仪的警报声还要尖锐刺耳"。
县里启动了智慧医疗改造项目,之后情况有了变化。现在产房里配备的胎心多普勒仪能够自动绘制出曲线图谱,而且预警系统会同时将信息发送到主治医师的手机上。就在上周,一位早产儿在出生时出现了脐带绕颈三周的情况,幸运的是,设备及时发出了预警,从发现异常到进行剖宫产手术,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13分钟。
上周三,我前往郧西执行任务,特地参观了那里的LDR产房。那里墙面是淡蓝色,隔音效果良好,地面铺设的是实木地板,窗台上点缀着多肉植物郧西县妇幼保健院,这景象与我想象中医院的冷清大相径庭。碰巧遇到一位刚刚完成无痛分娩的产妇及其家属正在拍摄全家福,产妇抱着孩子对护士说:“你们这里的服务比海底捞还要细致周到”,这句话逗得护士站里的所有人都笑成了一团。
老周送我至医院门口,他指向墙上“全县新生儿死亡率下降42%”的标语,感慨道:“这些数字背后郧西县妇幼保健院,是我们每天在产房内踏出的3万步,是助产士们身上被羊水浸湿的20多套洗手服。”夕阳映照在他身上的白大褂,使其呈现出暖橘色,门诊大厅里传来的新生儿啼哭声,仿佛是最动听的工作汇报。
初中生物课本曾提及,蚕在结茧过程中需蜕皮26次。站在郧西妇幼那座崭新的淡粉色大楼前,我忽然联想到,基层医疗的变革亦然。那些夜晚紧急救治的紧张,设备更新的忧虑,最终都会转化为孕妇手中那一个个待产包,以及新生儿脚印卡上那道道金色的印记。若你也曾见证过小城医疗的演变,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记忆中的县城医院故事。
[提醒大家]近期不少地区出现了只需接触十秒钟就能传染的汛期疾病,孕妇、产妇以及婴幼儿的家属在去医院时,务必记得对手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