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常见到医疗界人士谈论巫山县妇幼保健院,说这所医院近两年进步显著。我记起老同学周院长巫山县妇幼保健院院长,之前在重庆学习时曾偶然碰到,他向我分享了一段发自内心的故事,或许能给同行们带来一些思考。
巫山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的困境
2022年开头,周院长刚上任,医院正处困境之中。接待处人烟稀少,过道里弥漫着消毒水和药物的特殊味道。妇产科负责人私下向他诉说,有个孕妇上周带着行李离开了,她说要去万州生育——因为她丈夫在县城经营超市,经济宽裕,单纯认为大医院更好。
最让他心里难受的是小儿科,那年的冬天流感非常严重,住院的儿童特别多,可是小儿科医生只有五个人,圣诞节前夜那天,他在值班室接到护士通知,说有个发高烧的小孩已经等了四十分钟还没得到诊治,家长情绪很激动准备提出控诉,他赶到诊疗室时,看见年轻的医生小王正含着泪水记录病情,白色的制服袖口已经磨得很光滑。
硬件升级真能解决问题?
周院长承受着不小的阻力,争取到了一笔专项经费,他打算优先解决设施设备的问题。2023年春季,崭新的层流手术室动工建设,彩色超声室也安装了本县首台四维检查设备。某个午后,建筑人员操作失误导致供水管路被破坏,导致门诊楼区域断水。他陪同管理科室负责人,在院内四处寻找临时水源,于停车场遇见物资供应部门张师傅,正肩扛两大箱饮用水赶往妇女儿童诊疗中心,他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土。
设备改善了,但就诊人数并未显著增长。有一次到乡村诊所检查,黄沙小学的李教师告诉他,周院长,他们并非不信任县医院,只是孩子生病实在等不了——此前邻近村子的王家孩子高烧抽搐,叫车去县城就耗费了一个半钟头。那天返回医院途中,他望着盘山公路旁边的陡峭山崖,猛然醒悟,仅有先进设施是远远不够的。
从"等病人"到"追病人"
他回想起在华西医院进修时了解到的"医联体"这种合作方式。回到家乡后,他马上联系了县中医院以及八个乡镇卫生院,共同成立了妇幼健康服务协作组。每个月的十五号,他都会带着妇产科和儿科的医务人员前往路程最远的红椿土家族乡。当地居民围着他们的医疗车询问各种问题,一位老婆婆紧紧握着他的手表示:"现在给孩子打预防针,再也不需要摸着黑走两小时的山路了。"
来年"三八"节那天,医院妇科组织了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检查活动,他们模仿电商推广方式,规定邀请三位朋友参与检查就赠送数据包。检查点很快排起了长龙,负责做B超的刘医生直到下午两点才吃上冰冷的馒头,嘴里说着下半年的休息计划全被打乱了,但眼神里却透露出兴奋。
400万营收带来的改变
今年三月,公司召开了例行管理会议,财务部门主管首次公布了医疗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百分之六十二的统计结果,其中仅孕前检查项目就获得了超过四百万元。这些资金没有上缴公共财政账户,而是直接用于购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保温箱以及儿童候诊室的多媒体播放设备。某个时刻,他经过小儿科病房,听到一位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向护理人员询问:"姐姐,我明天还能看《小猪佩奇》节目吗?"
上个月探望那位转到其他医院的孕妇巫山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她正抱着一个一百天大的婴儿,说:"要是提前知道县医院现在这么便利,我绝不会在万州白花那些钱。"周院长轻轻触摸着婴儿滚烫的脸颊,忽然领悟到,先前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日子、被晒得黝黑的皮肤,以及无数次在数据和病症之间反复权衡的片刻,全都物有所值。
周末期间去了医院,输液室里动画片的声音响亮,走廊上售爆米花机器发出持续不断的声响,挂号窗口传来微信支付成功的提示音,这些声音共同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喧嚣气氛。最近从行政科那里听说,有猎头联系了儿科的王医生,表示邻市的私立医院愿意提供三倍的薪资来聘请他。周院长找这位年轻人进行了交流,小王大声表示留下来更有意义——见证医院的发展进步,这种成就感比金钱更加重要。
偶尔,转变真的源于一个想法、一次尝试。比如王楚钦主动向张本智和表达祝贺,真正的厉害人物都明白要正视不足、不断进步。倘若你身边也有类似不满足现状、勇于挑战的事例,欢迎在留言区讲述,同时请点个赞和加入收藏,好让更多追求卓越的人得到启发。